当前位置:主页 > 实践技能 > 文章内容

超声科新技术新业务--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7-06-25 21:20浏览: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简介


心衰是威胁各类心脏病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尽管药物治疗迅速发展,但依然保持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被应用于重度心衰患者,通过起搏器植入改善心衰患者左室壁各节段之间(intro-ventricule)或左右室室壁之间(inter-ventricle)收缩运动的同步性,获得较理想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临床研究证明CRT后,左室大小、射血分数(LVEF)、室壁收缩同步性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运动耐受能力等均获得明显改善。


目前CRT入选标准为:
Ⅰ类适应证:①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肌病;②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后,心功能仍在Ⅲ级或不必卧床的Ⅳ级;③窦性心律;④LVEF≤0.35;⑤LVEDD ≥55 mm;⑥QRS时限≥120 ms伴有心脏运动不同步。
Ⅱa类适应证: ①充分药物治疗后心功能好转至Ⅱ级,并符合Ⅰ类适应证其他条件;②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合乎Ⅰ类适应证的其他条件;③部分患者结合房室结射频消融以保证有效夺获双心室。
Ⅱb类适应证:①符合常规心脏起搏适应症并心室起搏依赖的患者,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心功能III级及以上;②常规心脏起搏并心室起搏依赖者,起搏治疗后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III级及以上;③QRS时限<120ms并符合I类适应症的其他条件,经超声心动图或TDI检查,符合下列不同步条件任两条者:左心室射血前时间>140ms;心室间机械收缩延迟,左心室射血前时间较右心室延迟>40ms,左心室后外侧壁激动延迟。

超声心动图在CRT中作用:
① 术前筛选
a 常规超声心动图;
b 心脏同步化分析:房室不同步;左室内不同步;左右心室间不同步。
② 指导电极置放
与心内科医生合作在CRT治疗前,应用组织速度成像能够定量评价局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间,确定延迟最显著的节段由此指导术中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的放置。
③ 术后随访评价疗效、指导用药及生活方式,疗效评价包括:
a心腔大小:左房、左室
b ΔESV=(LVESVPre –LVESVPost )/ LVESVPre
Responder: (ΔESV>10%) Non-responder: (ΔESV<10%)
c 左室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
d肺动脉压力
e各瓣膜返流
④ 优化起搏参数使CRT发挥最大作用;参数优化包括:
a AV delay
b VV delay
我科室新近引进美国PHILIPS IU33、GE公司VIVID 7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仪器具有高帧频显示心肌运动速度(常规条件下可达100帧/s以上)的功能及相应分析软件,通过二维多普勒图像的电影回放,可同步分析多点室壁运动(最多达8点),为研究CRT前后心脏同步性变化提供理想工具。
项目负责人刘丽文副主任、副教授多年从事超声诊断工作,现进行心脏、心血管疾病疾病超声诊断的研究工作,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该项目与我院心内科共同合作,经过近几年随访,证实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率达60-70%。

联系人:刘丽文 副教授 13571975528
左 蕾 医 师 1338927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