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3-22 08:03浏览:
次
表10-2 各型肝炎病毒特点
肝炎及其病毒分型 病毒类型 传染方式 克隆化年代 甲型肝炎
HAV Enterovirus
RNA型 肠道 1983年(1973检出) 乙型肝炎
HBV Hepadnavirus
DNA型 非肠道 1979年(1963检出) 丙型肝炎
HCV Flavivirus
RNA型 非肠道 1989年 丁型肝炎
HDV Viroidrelated
RNA型 非肠道 1986年 戊型肝炎
HEV Calcivirus
RNA型 肠道 1990年
(采自Seeff)
在上述各型肝炎病毒中,以HBV发现最早,研究得最多。现知该病毒是由核心及外壳两部分构成的病毒颗粒(Dane颗粒)。病毒基因组DNA在肝细胞核内进行复制、转录,合成核心颗粒后,被转运到肝细胞浆内,在通过内质网和细胞膜时合成其外壳部分,并以“发芽”过程释出肝细胞。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含核心抗原(HbcAg),外壳部分含表面抗原(HBsAg)。目前认为引起肝细胞免疫损害的只是HBsAg诱发的免疫反应,其中以细胞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HAV是一种微小的RNA病毒,在肝细胞浆内增殖,现已被列入肠道病毒,该病毒颗粒可在粪便中检出。HCV的整组基因近年也可克隆化并标记其病毒抗体。HDV是一种微小缺陷性RNA病毒,现知此种病毒为球形以HBsAg作为其外壳,只能在HBsAg阳性机体内生长,故丁型肝炎常与乙型肝炎合并存在。HEV的颗粒为球形无包膜,表面有尖钉状突起。我国学者已将HEV分离培养并建立了细胞系(Huang RT等,1992)。
传染途径
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存在于肝组织、血液、粪、尿及各种体液内。其传染方式主要是经口、经血及体液传播,但各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各异。甲型、戊型多经口感染。常来源于饮水及食物的污染,有时呈流行性暴发。乙型、丙型经血感染,主要通过输血、输液也可通过经皮及性接触传播。丁型亦为非经口感染,常与乙型肝炎传播伴行。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也不相同,如甲型15~50天,乙型60~180天。戊型2~9周。丙型7~8周。一般认为肝炎痊愈后均可获得免疫力但均不稳固(甲型者稍好),有少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再感染。
基本病变
各型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1.肝细胞变性、坏死
(1)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为常见的变性病变,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后细胞水分增多造成。开始时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更形胀大呈球形,胞浆几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图10-34)。电镜下,可见内质网扩张、囊泡变、核蛋白颗粒脱失;线粒体肿胀、嵴消失等。
图10-34 急性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肝窦受压变窄
(2)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如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所谓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或Councillman body)(图10-35)。上述改变称嗜酸性坏死(acidophilic necrosis),为单个细胞坏死(细胞凋谢)。
图10-35 急性病毒性肝炎
游离于肝窦内的嗜酸性小体(↑处),窦内皮细胞肿胀增生 ×800
(3)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至几个肝细胞。同时该处伴以炎性细胞浸润(图10-36)。
图10-36 病毒性肝炎
肝细胞点状坏死,坏死灶内有炎性细胞浸润
(4)溶解坏死(lytic necrosis)最多见,常由高度气球样变发展而来。此时胞核固缩、溶解、消失,最后细胞解体。重型肝炎时肝细胞的变性往往不明显,很快就发生此种坏死崩解。
2.炎细胞浸润肝炎时在汇管区或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时也见少量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
(1)Kupffer细胞增生肥大:这是肝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炎性反应。增生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突出于窦壁或自壁上脱入窦内成为游走的吞噬细胞。
(2)间叶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的增生:间叶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存在于肝间质内,肝炎时可分化为组织细胞参与炎性细胞浸润。在反复发生严重坏死病例,由于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及肝硬变。
(3)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坏死时,邻近的肝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修复。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则更为明显。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较深,有的可有双核。慢性病例在汇管区尚可见细小胆管的增生。
上述肝炎基本病变中,肝细胞疏松化,气球样变,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对于诊断普通型肝炎具有相对的特征性;而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崩解则是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变特征。
临床病理类型
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现在常用的分类是,在甲、乙、丙、丁、戊5型病毒病因分类之外,把病毒性肝炎从临床病理角度分为普通型及重型二大类。在普通型中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有急性无黄疸型及黄疸型;慢性有持续性(迁延性)及活动性。重型中又分为急性及亚急性两种。
1.急性(普通型)肝炎最常见。临床上又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二种。我国以无黄疸型肝炎居多,其中多为乙型肝炎,一部分为丙型即过去所谓非甲非乙型的一部分。黄疸型肝炎的病变略重,病程较短,多见于甲型、丁型、戊型肝炎。两者病变基本相同,故一并叙述。
病变:广泛的肝细胞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坏死轻微,肝小叶内可有散在的点状坏死。嗜酸性小体的出现并非经常。由于点状坏死灶内的肝细胞索网状纤维支架保持完整而不塌陷,所以该处通过再生的肝细胞可完全恢复原来的结构和功能。汇管区及肝小叶内也有轻度的炎性细胞浸润。黄疸型者坏死灶稍多、稍重,毛细胆管管腔中有胆栓形成。
临床病理联系
由于肝细胞弥漫地变性肿胀,使肝体积增大,被膜紧张,为临床上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的原因。由于肝细胞坏死,释出细胞内的酶类入血,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等升高,同时还可引起多种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较多时,胆红质的摄取、结合和分泌发生障碍,加之毛细胆管受压或有胆栓形成等则可引起黄疸。
结局:急性肝炎大多在半年内可逐渐恢复。点状坏死的肝细胞可完全再生修复。一部分病例(多为乙型、丙型肝炎)恢复较慢,需半年到一年,少数病例(约1%)可发展为慢性肝炎。极少数可恶化为重型肝炎。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病程持续在一年(国外定为半年)以上者即为慢性肝炎。其中乙型肝炎占绝大多数(80%),也有近年明确的丙型肝炎。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