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实践技能 > 文章内容

第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2 09:10浏览:

 第十四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二、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与典型疾病
三、了解免疫隔离部位、抗原表位扩展、免疫忽视的概念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四、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课程内容

一、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autoimmunity):免疫系统对自身产生的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不对机体产生伤害。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机体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
1.患者体内可测到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
2.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造成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
3.病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强度密切相关。
4.反复发作,慢性迁延。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
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由对器官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如桥本甲状腺炎、突眼性甲状腺肿和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
2.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和组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典型代表。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引起的损伤机制:a.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b. 补体和抗体的调理作用、c. ADCC、d. 嗜中性粒细胞的破坏细胞作用。常见疾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
2.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抗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过度刺激器官功能(如Graves病),或阻断受体与配体结合,抑制器官功能 (如重症肌无力)。
3.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系由抗基底膜Ⅳ胶原自身抗体启动的免疫应答,导致肾炎和肺部出血。
4.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因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种组织的小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细胞损伤;核抗原物质释出又导致产生更多的自身抗体,进一步加剧损伤。
(二)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由CD4+Th1介导,人类的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病机制和EAE相似。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由CD8+T细胞介导。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免疫隔离部位(immunologically privileged site)是指脑、睾丸、眼睛和子宫等在个体发育中,因免疫隔离部位抗原通常不进入中枢淋巴器官,针对这些抗原的特异性T、B细胞未经阴性选择清除。当因手术、外伤和感染等因素使这些抗原释放时,诱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自身抗原发生改变:生物、物理、化学因素使自身抗原发生改变,刺激自身免疫应答。
(三)微生物感染:通过分子模拟、释放隔离部位抗原和多克隆激活等机制,诱导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表位扩展:免疫系统在对自身抗原或病原体的持续应答过程中,诱发应答的抗原表位数目不断增加的现象称为表位扩展。所增加的表位是隐蔽表位。隐蔽表位特异性T、B细胞克隆未在中枢淋巴器官遭克隆清除。在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都观察到表位扩展的现象。
(五)免疫忽视的突破: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是指对低水平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现象。多克隆激活剂、表达异常增高的协同刺激因子以及细胞因子等使处于免疫忽视状态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激活,辅助B细胞产生自身免疫应答。
(六)遗传:某些补体成分编码基因的缺陷、Fas/FasL基因缺陷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七)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性与MHC关联。
(八)性别: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感染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三)应用细胞因子抗体
(四)应用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考核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考核要求

一、掌握:
1.自身免疫(概念、意义)
2.自身免疫性疾病(概念、特点)
二、熟悉:
输血反应、重症肌无力、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膜炎(EAE)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等典型病例的发病机制
三、了解:
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2.表位扩展(概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