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实践技能 > 文章内容

第十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8-03-22 09:07浏览:

 第一节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途径:(1)血源性感染:脓毒血症的感染性栓子;
      (2)局部扩散:颅骨开放性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
      (3)直接感染:医源性-腰椎穿刺
      (4)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沿嗅神经,三叉神经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染
  
一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散发,冬春季可流行,故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多见儿童,青少年。临床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脑膜刺激症状
   病理变化:
   大 体: 1、脑膜高度扩张充血
   2、蛛网膜下腔大量灰黄色脓性渗出物 沟回结构不清—浑浊,蒙纱巾状;
   镜 下:1 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充血
      2 蛛网膜下腔增宽,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少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3 查到脑膜炎双球菌
      4 脑实质轻度水肿
临床病理联系
  
   (1) 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炎症累及脊神经根周蛛网膜软脑膜,软脊膜 –脊神经根通过椎间孔受压 –颈项和背部肌肉由于运动            引起疼痛,颈 –由于项部肌肉运动时对上述病变的保护性痉挛    
(2) 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 --脑膜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 – 影响颅顶蛛网膜颗粒吸收脑积液
(3)脑脊髓液改变:压力大,浑浊,大量脓细胞,蛋白质、糖降低,细菌培养(+)
  
二、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流行,起病急,死亡率高;表现:高热,嗜睡 ,抽搐,昏迷;儿童多见 – 50-70%为10岁以下。
   传染途径 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  
病理变化
   部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 最重:大脑,基底核,视丘;
                    次之:小脑、桥脑
                    最轻:脊髓
   大体:表面 脑膜及脑血管血管充血,脑水肿,回宽,沟窄
      切面 大脑深层,基底核,视丘弥漫或散在粟粒或针尖大透明软化灶
   镜下:1 炎症反应及血管套形成(perivascularinflammmatory infiltration)
        (1)、脑实质血管高度充血,血管周围间隙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病毒感染时浸润的淋巴细胞等环绕血管,集聚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或袖套现象
        (2)、脑水肿 神经原周围间隙大,网状空隙
      2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 病毒在神经细胞内繁殖 – 肿胀,尼氏小体崩解、消失,胞浆水肿; 卫星现象和噬细胞现象
(setallitosis, neuronophagia);少突胶质细胞(5-5个以上)围绕受损神经原—营养神经原(同雪旺细胞产生髓鞘);神经原死亡后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3 筛网状软化灶 神经组织坏死软化—呈筛网状
      4 胶质细胞结节 小胶质细胞增生—位于坏死神经细胞或小血管旁(巨噬细胞系统)
临床病理联系
    1 嗜睡,昏迷: 神经原广泛变性坏死
    2 头痛,呕吐: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3 脑疝(brain hernia) 小脑扁桃体疝—呼吸中枢受压—呼吸骤停死亡
    4 脑膜刺激症
    5 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三 神经系统肿瘤
   源发于神经系统,占5-10人/10万。表现症状:(1)脑组织被破坏和挤压引起神经症状:瘫痪,癫痫;(2)颅内压升高:占位,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呕吐。
   胶质瘤(glioma)
   肿瘤不同于其他部位:(1)良性恶性的相对性: 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恶性度高反而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2)局部浸润:只浸润血管周围间隙,脑膜,室管膜,不向颅外转移,多是颅内肿瘤手术后致脑脊液在颅内转移
   1. 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2 .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3 .室管膜瘤(ependymoma)
   4 .髓母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5.脑膜瘤(meningioma)
  
四、周围神经肿瘤
   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