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3-22 09:03浏览:
次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一、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
(一)慢性子宫颈炎常见的致病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或肠球菌等)、感染途径(分娩、流产等所致子宫颈损伤后)及临床表现。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宫颈粘膜充血、肿胀,呈颗粒状或糜烂状。
2、镜下所见:
(1)宫颈间质内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形成宫颈腺囊肿(Nabothian cyst);
(3)形成宫颈息肉(Cervical polyp);
(4)真性糜烂;
(5)假性糜烂。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一)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cervical epithelial dysplasia)是指宫颈上皮部分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的细胞所取代,有恶变的潜能。
(二)根据增生的程度和范围可以进行分类:
1、轻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1/3;
2、中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1/2—2/3;
3、重度非典型增生:异型细胞局限于上皮层下2/3。
(三)原位癌:宫颈上皮全层为癌细胞所占据,但尚未突破基底膜。
(四)非典型增生的结局、好发部位:
1、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是一个逐渐连续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上皮非典型增生可发展为癌,轻度非典型增生大多数可以自然消退;
2、非典型增生如合并感染16、18或33型HPV病毒,则有较高的恶变倾向;
3、非典型增生好发于宫颈鳞柱上皮交界带。
(五)临床检验:
1、阴道涂片巴氏染色;
2、Schiller试验和醋酸试验。
三、子宫颈癌(carcinoma of the cervix)
(一)病因:临床表现及癌组织的来源;
(二)分类:
1、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1)早期浸润癌微灶浸润型鳞状细胞癌(micro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少数肿瘤细胞突破基底膜并浸润到基底膜下间质内,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没有血管浸润也无淋巴结转移。
(2)浸润型鳞状细胞癌(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镜下分三型;高分化鳞癌、中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
2、子宫颈腺癌(cervical adenocarcinoma):
(三)宫颈癌的扩散和转移:
1、直接蔓延:
2、淋巴道转移:
3、血道转移:
(四)临床分期(0—Ⅳ期)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satic disease)
一、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
(一)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20~30岁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闭经及阴道流血或阴道排除水泡状物。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完全性葡萄胎(胎盘绒毛普遍性水肿,形成许多壁薄的含清亮液体的囊泡;无胚胎或胎儿);部分性葡萄胎(有部分正常的胎盘组织,部分胎盘绒毛形成囊泡,常可见胎儿部分或胎膜)。
2、镜下所见:
(1)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
(2)绒毛间质水肿,致绒毛扩大;
(3)绒毛间质一般无血管,或有少数无功能性毛细血管,见不到红细胞。
(三)发病机制:染色体异常有关。
(四)预后:80%~90%葡萄胎患者经彻底刮宫后可治愈。约10%完全性葡萄胎可发展为侵蚀性葡萄胎, 2%~3%可发展为绒毛膜癌。
二、侵蚀性葡萄胎(invasive mole)
(一)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在子宫肌壁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水泡状组织侵入的病灶,有时在子宫表面可出现紫蓝色结节。
2、镜下所见:肌层内有滋养层细胞侵袭,合体滋养层细胞及细胞滋养层细胞增生显著并有细胞异型,绒毛间质水肿。
(二)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葡萄胎与绒毛膜癌之间。
三、绒毛膜癌(choriocarcinoma)
(一)概念: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滋养层细胞肿瘤,简称绒癌。
(二)病理变化
1、肉眼所见:以出血性坏死外观为特点,肿瘤常深藏在子宫壁内,也可呈息肉状突入宫腔,可侵入肌层。
2、镜下所见:由高度增生的异型性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构成。癌细胞呈团、片排列,常见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形成绒毛结构,无间质及血管。
(三)扩散途径:多通过血道转移到肺、阴道、外阴、脑、肝及骨等。淋巴道转移少见。
第三节 乳腺癌(carcinoma of the breast)
一、乳腺癌的概述:多起源于导管上皮细胞。
二、乳腺癌的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原位癌)
1、导管内原位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in situ):发生于中、小导管,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管壁基底膜完整。
(1)粉刺癌(comedocarcinoma):是乳腺导管内原位癌的一种类型,挤压导管时切面上可见坏死物质,象粉刺一样被挤出来而得名。
(2)非粉刺性导管内癌(noncomedo intraductal carcinoma):癌细胞比粉刺癌细胞小,细胞有异型,因肌上皮消失失去双层结构,常呈单层排列。
2、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来自小叶的终末导管及腺泡,主要累及小叶,癌细胞局限于管泡内,未穿破其基底膜,小叶结构存在。
(二)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最常见,是导管内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向间质浸润。
大体所见:肿瘤界限不清,灰黄色、质硬,切面有颗粒感,有放射状小梁。
镜下所见:癌组织及癌细胞形态多样。纤维组织间质中见癌细胞呈不规则巢、条索状浸润性生长,腺管结构可有可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
2、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小叶原位癌突破了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性生长。
3、特殊类型癌:主要有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粘液癌、Paget病及乳腺炎样癌。
三、扩散途径
1、直接蔓延:乳腺实质、乳头、皮肤、筋膜、胸肌及胸壁其它结构。
2、淋巴道转移:外上象限和中心区的癌首先转移到同侧腋窝淋巴结。内上、内下象限的癌沿内乳动脉的淋巴转移。锁骨上淋巴结发生较晚。
3、血道转移:常见的受累器官有肺、骨骼肌、肝、肾上腺及脑等。
四、乳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及检测的临床意义。PR、ER均阳性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高,均阴性者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低。
第十四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垂体疾病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nontoxic goiter)
亦称单纯性甲状腺肿, 是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使TSH分泌增多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
1.病因和发病机制
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缺碘
散发性甲状腺肿:先天性、青春发育期,妊娠期或经绝期妇女、药物、食物
2.病变特点:
(1)增生期----弥漫性增生性甲状腺肿(Diffuse hyperplastic goiter)
肉眼:弥漫性肿大,表面光滑.
镜下: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呈立方形或柱状, 伴小滤泡增生,胶质含量少,间质充血.
(2)胶质贮积期----弥漫性胶样甲状腺肿(Diffuse colloid goiter)
肉眼:弥漫肿大,表面光滑,无结节形成,质地较软,切面呈淡褐色,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少数滤泡仍呈增生肥大,大部分滤泡显著扩大, 内积多量浓厚的胶质,上皮细胞受压变扁平
(3)结节期----结节性胶样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
肉眼:甲状腺更加肿大,有许多结节,数量及大小不一, 结节境界清楚,但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
镜下:由于甲状腺内不同部分滤泡上皮增生与复旧变化不一致,有的滤泡过度扩大,乃形成不规则的结节.常发生出血, 坏死及囊性变.
二、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toxic goiter)
是甲状腺滤泡上皮显著增生并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疾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心悸,多食,消瘦,多汗,眼球突出等症状.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不太清楚
病变特点:
肉眼:双侧弥漫肿大, 一般为正常的2~4倍, 质较软,切面灰红, 胶质含量少.切面呈牛肉样外观。
镜下: (1)滤泡增生,上皮多呈高柱状,常有乳头形成;
(2)滤泡腔内胶质稀薄, 在紧靠上皮的胶质内出现很多吸收空泡;
(3)间质血管增生,明显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并形成淋巴滤泡.
三、甲状腺肿瘤
(一) 甲状腺腺瘤(Thyroid adenoma)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多见于青中年妇女.腺瘤生长缓慢,大部分病人无明显症状,约1%的患者可出现甲亢.
病变特点:
(1)肉眼:多为单发,呈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从直径数毫米到3-5cm,局限在一侧腺体内,质地稍硬, 表面光滑,无压痛,能随吞咽上下移动,有完整包膜,肿瘤中心有时 可见囊性变. 纤维化或钙化.
(2)甲状腺腺瘤易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相混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甲状腺腺瘤多见于非单纯性甲状腺肿流行的地区;
②腺瘤多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经过一段时间后多演变为多个结节;
③腺瘤有完整包膜,压迫周围组织,瘤内组织结构比较一致.
(3)病理组织学分型:
单纯性腺瘤,胚胎性腺瘤,胎儿性腺瘤,嗜酸性细胞腺瘤,乳头状腺瘤.
(二)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
甲状腺癌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一般来说,甲状腺癌比其它器官的癌发展相对缓慢,病程相对较长.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原发灶很小,临床上常首先发现转移灶.
病理组织学分型:
(1)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从滤泡旁细胞发生的癌,占甲状腺癌的5%,有家族发病倾向性,发病年龄多在30岁左右。 肉眼:多为单个肿块,无包膜,但境界清楚,较软,呈黄褐色.
光镜:肿瘤细胞为圆形,多角形或梭形的小细胞,排列成簇状,索状或小滤泡状.间质较丰富,常有淀粉样物质和钙盐沉着.
电镜:肿瘤细胞胞浆内有神经分泌颗粒.
(2)乳头状腺癌(papillary carcinoma):
最多见,占甲状腺癌的40%--60%, 青少年女性多见,恶性程度较低, 生长较缓慢,预后较好,五年存活率 达75%.以具有乳头状结构为特征,临床上往往以颈部甲状腺旁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
(3)滤泡性腺癌(follicular carcinoma)
(4)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