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检验科 > 文章内容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和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5-05-08 08:08浏览: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和处理策略专家共识》由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共同制定1。以下是其部分主要内容:

干扰因素3

  • 内源性干扰因素
    • 嗜异性抗体:能与各种动物制成的生物制剂的抗体结合,标记抗原或者抗体,干扰测定,使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
    • 自身免疫病抗体和补体:自身抗体对检测会产生负相关影响。补体在免疫检测系统中,会使捕获抗体向标记抗体标记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造成假阳性。
    • 交叉物质:类地高辛、类 AFP 物质等与交叉的靶抗原有交叉反应,人工合成的摄入物质如脑利钠肽药物对 BNP 的检测也有交叉反应,从而干扰检测。
  • 外源性干扰因素
    • 溶血:标本溶血时释放大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血红蛋白,其细胞碎片以及蛋白质会对定性检测产生误差,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显色反应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
    • 脂血:血脂中的 CM 和 VLDL 悬浮颗粒使标本产生浑浊、凝集现象,对检测中使用比浊法的项目造成较大干扰,影响光散射,增加标本内物质的极性和非极性。
    • 纤维蛋白:血液标本若未完全凝固就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标本内残留的部分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块,会引起假阳性判断。
    • 标本污染及保存时间:检测标本被细菌污染,细菌体内的内源性过氧化氢酶会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干扰结果。存放时间过久的标本,血清中 IgG 可聚合成多聚体、AFP 可形成二聚体,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则可能出现假阴性。
    • 生物素:在三明治法检测中,血清或血浆标本中极高剂量的游离生物素,会与未标记的生物素化抗原结合链霉素,导致检测结果高于实际检测结果;竞争法检测中也会因游离生物素的存在影响检测信号。

处理策略4

  • 针对内源性干扰因素
    • 类风湿因子:使用类风湿因子吸附剂去除,降低其对免疫学检测的干扰。
    • 人抗动物抗体和嗜异性抗体:通过使用阻断剂来降低其影响。
    • 自身抗体:采取措施降低其对检测的干扰,具体方法根据不同的自身抗体类型有所差异。
    • 补体:可通过 EDTA 及加热的方式灭活补体来去除其干扰。
    • 交叉反应物质:选择特异性强的抗体,采用凝胶色谱层析法从标本中提取待测物后再进行检测。
  • 针对外源性干扰因素
    • 溶血:采集和处理标本时应避免溶血,若已溶血,应重新采集标本。
    • 脂血:可采取超速离心、吸附剂处理等方法去除脂质,降低其对检测的影响。
    • 纤维蛋白:规范标本离心前的处理,确保血液标本完全凝固后再离心分离血清。
    • 标本污染及保存时间:严格无菌操作,保证标本无污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条件保存标本,避免标本存放过久。
    • 生物素:对于使用生物素 - 亲和素系统的检测方法,可在检测前评估患者生物素摄入情况,必要时调整检测策略或使用去生物素化试剂处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