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中风偏瘫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8-04 10:37浏览:

中风偏瘫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1.风痱病人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长期卧病床榻,应注意护理,加强营养,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防治褥疮。
2.积极防治引起中风的原发病,防止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的再次发生。
3.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失语可针刺哑门、上廉泉、臀风等穴。偏瘫可针刺夹脊、肩三针、曲池、内关、合谷、腕骨、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等穴。:
(2)耳针疗法:取皮质下、脑点、心、肝、肾、神门及瘫痪相应部位,3~5穴/次,中等刺激,15~20分钟/次。
(3)头针疗法:取对侧运动区为主。
(4)穴位注射疗法: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按病状取穴,进行穴位注射。
4.配合按摩、气功、肢体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
5.可用大活络丸、灯笺花草素片等口服,亦可用水蛭粉,2~3g/次,2次/日,口服。
小气脑CT扫描,脑血流显像,自我血糖监测,血糖仪,血糖仪试纸带法,血糖,核磁共振成像(MRI),白细胞计数(WBC),血液分析仪检查。
风痱是中风后出现的偏瘫。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风痱是中风后出现的偏瘫。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级全瘫:肌力~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1、 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 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即一过性偏肢麻木、无力或眩晕、复视、吞咽困难、走路不稳等症状)是预防中风关键的一个环节。一旦小中风发作,须立即抓紧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3、 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时,就应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中风的发生。
4、 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应自我控制和避免。
5、 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滞血症、A性行为、肥胖病、颈椎病等。
6、 饮食要有合理结构,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应忌烟,少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100毫升(白酒)。定期有针对性地检查血糖和血脂。
7、 坚持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能促进胆固醇分解从而降低血脂,降低血小板的凝集性,并能解除精神紧张和疲劳。
8、 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