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3-08-04 07:49浏览:
次
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可为持久性或阵发性的。在短时间内反复发作,持续几秒钟至1~2min或更长。
心室颤动时心室已无有效的收缩,心排血量极少或无排血,可迅速发生脑缺血,表现为阿-斯综合征,患者突然抽搐,常为全身的抽搐,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达数分钟,多发生在心室颤动后10s内。意识丧失、昏迷常发生在心室颤动30s后。随几次缓慢的叹息状呼吸后,呼吸逐渐变浅而停止,此常发生在心室颤动后20~30s内。面色由苍白变暗紫,心音、脉搏、血压均消失。瞳孔散大多在心室颤动30~60s出现。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可明确诊断。心室扑动和颤动是快速导致患者死亡的心律失常,而且极少能自行中止,因此应尽快做出诊断,使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1.需与其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相鉴别 下列两点有助于鉴别诊断:①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之前或刚终止之后的心电图上,如有Q-T间期延长和U波的存在,相对长的联律间期,或典型的诱发顺序(长-短周长)等,则支持TDP;②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时的临床情况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2.本类型心律失常应与发作性晕厥和猝死的疾病鉴别 例如应与间歇依赖性TDP、预激综合征伴极速性心房颤动、特发性心室颤动、Brugada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癫痫等相鉴别。应除外继发性Q-T间期延长。
预防包括两个方面:①一期预防:即在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中预防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发生;②二期预防:即在心室扑动和颤动的幸存者中预防再发生心室扑动和颤动。
1.一期预防 第一步是危险性评定。首先是用相对简单的检查方法,排除低危险性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是最为有价值的区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的方法。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梗死史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最常见的病因。要对该患者发生室扑和室颤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心室肌的易损性取决于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即①残留的心肌缺血;②左室功能受损;③心电不稳定。每个因素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双向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可改变另二因素。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发现这三方面的危险性。一旦完成危险性评定,被区分出的高危患者必须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药、阿司匹林和介入性治疗。必须强调,进一步治疗的并不能特异地针对心室扑动和颤动的预防,但能降低总体心脏性死亡率。
2.二期预防 有20%~25%的心室扑动和颤动的患者能存活,对存活者
的临床处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包括多方面的临床评定和处理。(1)诊断措施:
①首先确定心脏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②评定左室功能。
③在不同药物治疗的情况下,用动脉心电图和运动试验来确定自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度和可重复性。
④在药物治疗下,用电生理检查测定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性。
(2)治疗措施:
①若有可能停用药物,尤其是抗心律失常药。
②纠正代谢和电解质紊乱。
③评定诱发因素。
④改善左室功能。
⑤控制心肌缺血。
⑥评定神经精神状态。
⑦系统的评定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已失去排血的功能。临床出现抽搐、晕厥、阿-斯综合征、心脏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