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22-04-14 16:03浏览:
次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到2.9亿人,且每5例因疾病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病因之首!而心血管疾病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之所以如此“普及”,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其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和高血压
据2015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我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3%~4%的儿童已患上高血压,且年增长率为0.47%。
另一项数据表明,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
冠心病是因心脏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的心脏病变,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
目前我国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应引起年轻人群的警惕,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更应定期体检。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但这样的危害更大。
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等意外。
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则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误区三:高血压没症状不用治疗
大约有50%的早期高血压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这只是由于个体差异,对高血压不敏感,但高血压所造成的危害却不会消失。降压药通用是不正确的。
高血压病因复杂,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
误区四:血压低于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在55岁或以上的人中,其一生出现高血压的风险大于90%。所以,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
对于伴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应低于130/80毫米汞柱。
误区五: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
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六: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30多年历史,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七:血脂正常后即可停药
高血脂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疾病,和高血压一样是终身性疾病。
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并不等于高脂血症就治愈了,一旦停药,血脂很容易再次升高。
误区八:降脂药物副作用严重
很多患者认为降脂药对肝肾的副作用很大,血脂稍高一点儿,还是不吃药好。
其实,就目前最常用的他汀类降脂药来说,大多数人对它的耐受性良好,通常只有0.5%-2.0%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检查,不必过于担心药物副作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