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间歇性斜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3-07-13 09:34浏览:

其发病主要是外展和集合功能的平衡失调所致。当集合能力不足、融合能力低下时,不能对抗过强的外展能力,使眼位有向外偏斜的倾向。
主要与假性斜视进行鉴别,眼球的位置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时外观上看起来似乎有斜视,其实眼位是正的,头颅,眼眶的宽窄,颜面,眼睑的位置,形状,睑裂的形状和长短及瞳距的大小等,均可造成假斜的外观,如不仔细检查,常致误诊。
假性斜视(pseudostrabismus)以内斜,外斜多见,假性上斜比较少见。
假性内斜常见于内眦赘皮,鼻根宽阔,眼眶间距狭窄,负Kappa角,瞳孔距离小,眼球凹陷,上睑弧度最高点外移等情况,内眦赘皮是鼻根两旁的半月形皮褶,凹面向内眦角,重者可完全遮盖内眦角和半月皱襞,表现为双眼角膜向内集聚而被误诊为内斜,如果用手指将鼻梁的皮肤提起,内斜的外观即消失,正常情况下,我们注视正前方目标时,上睑弧度最高点的位置应该与瞳孔中央相对应,如果最高点外移,则可显出内斜外观,但用角膜映光法检查,双眼角膜反光点是对称的,交替遮盖双眼时,眼球无向外运动现象。
预防儿童斜视重在消除引起斜视的条件,尽量使孩子不要注视近距离及同方向的物品,如果发现孩子在2个月时已有斜视,可试用以下简单方法调节:如是内斜,父母可在较远的位置与孩子说话,或在稍远的正视范围内挂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并让孩子多看些会动的东西。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 amblyopia),斜视性弱视是指眼球无器质性病变,由于眼位偏斜而产生的不能矫正的视功能低下。
眼位偏斜后,视觉中枢主动抑制斜眼视觉功能,抑制的结果造成黄斑部视功能发育停滞,形成弱视,有的虽不产生抑制,但是形成视网膜异常对应(anomalous retinal correspondence,ARC),即健眼黄斑与斜眼黄斑外的视网膜成分建立新的对应关系,黄斑以外的视网膜成分的视功能是低下的,视网膜异常对应的结果也形成弱视,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的斜视,由于视网膜及视中枢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即产生了抑制和异常视网膜对应,更容易导致弱视的形成,即使这些斜视患儿有屈光不正,也不能通过配镜来提高视力,弱视的严重程度与斜视的发病年龄,持续时间,治疗早晚等因素密切相关,先天性斜视,单眼斜视,持续时间长又未正确治疗的斜视,易形成重度弱视,临床上见到的单眼重度弱视的患者,多是由于斜视或屈光参差所致,有些家长认为斜视不影响孩子的全身发育,仅仅是影响外观,甚至有些医生也认为斜视应在成人后再进行手术矫正,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其忽略了斜视能导致弱视这一后果,使患者错过了弱视治疗的大好时机,成人后弱视的治疗即使有效,也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单眼重度弱视,遮盖健眼后,患者就不能正常工作和学习,治疗很难坚持下去,因此应不断强调斜视性弱视的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防止弱视发生,可致复枧 ,眼性眩晕 ,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