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跟痛症的详解清单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1-06-24 08:54浏览:

足跟部位(一般指跟骨前结节部位——位于足底后部负重区中心)非特异性疼痛性疾病的总称。又称足跟痛、跟骨痛,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即脚后跟)部疼痛症候群,好发于中老年人,但在文献报道中8~80岁的人都可发生,尤其是运动员、女性及肥胖者更为多见。

常见病因

(1)足跟脂肪垫炎或萎缩;(2)跖腱膜炎;(3)跟骨滑囊炎;(4)跟骨骨刺;(5)跟骨高压症等。

跟痛这个部位的疼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止点位于此的跖腱膜,另一个是跟骨前结节部位的滑囊炎、脂肪垫等。前者跟足底受牵拉时的疼痛更有关系,而后者主要是足跟部局部触地时的疼痛。临床上恐怕只有医生可以帮你分辨,因为两者离得太近,普通人自己不易区分。目前大部分文献分析,跟痛症主要是由于跖筋膜炎引起的。

跖筋膜炎

跖筋膜是足底腱膜的一部分,为足底深筋膜中央腱性增厚部分,起于跟骨结节内侧突,对维持足弓有重要作用。

长期负荷,特别是肥胖、运动劳损等情况下容易产生无菌性炎性损伤,尤其是在跟骨附着部,诱发跟痛,导致在跖腱膜的跟骨附着处常有明显的压痛点。

临床表现:跟痛症大多一侧发病,也有两侧同时发病者。患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症状:以清晨下床时疼痛最为明显,称为“始动痛”,是跟痛症的特征性症状。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有一定程度缓解。夜间不痛,如有夜间疼痛就应当与肿瘤、结核或其他病变相鉴别。

病程长短不一,有些可自愈,但也有些患者可转为慢性过程。跟骨侧位X线摄片可见“骨刺”,但骨刺不一定都在痛侧。跟部表面无红肿,在跟骨内侧结节处可有限局性压痛。X线摄片的重要性在于鉴别其他病变,多数情况下是根据临床症状作出诊断的。

治疗方法

1、肢体锻炼:主要包括跖腱膜牵拉锻炼。由于跖腱膜挛缩是引起跖腱膜炎常见的原因,而跖腱膜牵拉有助于炎症的消退。每天反复的牵拉跖腱膜是减轻跖腱膜炎患者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消炎药,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多数跟痛症是由滑囊、肌腱、韧带炎症引起的,而此类药物可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故对大多数跟痛症的急性疼痛发作和长期疼痛是有效的。但是此类药物胃肠道反应比较强烈,既往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

3、局部封闭:此疗法需谨慎使用,当大多数保守疗法失败时,许多临床医生借助于此疗法。

本疗法短期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多次反复使用时,需注意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副作用。

4、手术疗法手术适应证:患者经过6个月以上的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采用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方法主要有软组织松解、足底神经松解、跟骨截骨、跟骨骨刺切除及经皮跟骨钻孔减压等。

5、针刀闭合性手术:针刀所使用的“针”是一种尖端带有刀刃的微创手术用具,虽然这个带刃的“针”直径只有1个毫米,但却可以在病变部位起到适当的松解病变软组织的作用。经过针刀的松解治疗,绝大多数的跟痛症都可以治愈。

注意事项

跟痛症虽然算不上什么大病,但是因为病在脚上,而人每天走路又离不开脚,所以跟痛症对患者的生活还是会造成很大影响。得了跟痛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走路,以避免病变部位受到刺激而加重病情。

2.慎用按摩推拿,尤其是使用牛角、木棍等硬物在疼痛部位刺激,这样非但不会使病情好转,还会引起相反的后果。

3.穿鞋时应选择宽大、柔软的鞋子,比如质地较好的旅游鞋,最好不要穿皮鞋。

4.每天睡前热水泡脚20~30分钟会有利于控制病情或恢复。

跟痛症恢复的很慢,患者千万不能着急,尤其不要轻易地打封闭,否则就很不容易完全康复了。

一般来说,跟痛症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其中HAGLUND畸形症,在内服及外敷药物不佳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跟痛症,就是指局限于这个足底的,靠近鞋帮的位置的疼痛临床上就不被称为跟痛症。它有它自己特殊的名字,在此不做讨论。止疼药,在此也告诉大家,虽然效果比较好,但是如果总吃消炎止疼药,终究治标不治本,甚至会越来越严重。奉劝大家尽量少吃止疼药,就是对症而言,疼痛严重的时候对症治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