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卫生 > 文章内容

食源性疾病该怎预防?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30 09:50浏览: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
 
  不要购买和食用来源不明及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包装食品应在保质期内。
 
  食物要烧熟煮透
 
  食物要烧熟煮透,各部位的温度都必须达到70℃以上,特别是肉类、乳制品等易被病原菌污染的食品应彻底加热,煮透后食用。
 
  尽快吃掉做熟的食品
 
  食品出锅后应尽快吃掉,夏秋季节在常温下存放不应超过4小时。
 
  妥善贮存食品
 
  食品应贮存在60℃以上或5℃以下的条件下,同时要将食品贮存在密闭容器里,避免老鼠、蟑螂、苍蝇等的污染,注意生和熟的食物、新鲜与剩余食物要分开贮存。要牢记冰箱不是保险箱,要定时清洁。
 
  熟食品要再加热后方可使用。剩菜剩饭不宜贮存太久,低温贮存的食品必须回锅加热处理,回锅加热的温度至少要达到70℃以上。
 
  避免生熟食品的交叉污染。加工生熟食品的用具(案板、刀具等)要分开使用,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
 
  保持厨房的卫生
 
  厨房应当保持整洁,用来加工食品的所有用具表面必须保持干净。接触餐具和厨房用具的抹布应该在下次使用前彻底清洗,必要时煮沸消毒。特别要注意不要在厨房内存放任何有毒物及其容器,以避免误用、误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要洗手,在收拾生禽、生肉、生鱼之后,要再次洗手,方可接触其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