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卫生 > 文章内容

你要了解的各种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预防谨记九个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30 09:37浏览:

 肠道传染病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我们日常的饮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体所污染,那么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肠道,这些病原体在肠道内繁殖,破坏肠粘膜组织,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和损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一旦被传染,患者由粪便中排出病原体,病原体将再次污染他人,这样的传染病就是肠道传染病。
 
  【流行特征】
 
  每年5-11月是我市肠道传染病的重点防控阶段,7-8月是高发季节。病原体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
 
  【临床表现】
 
  病原体经过消化道侵入人体,引起胃肠道或其所属脏器甚至神经系统的病变,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霍乱
 
  【什么是霍乱】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流行特征】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是霍乱的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可通过饮用或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接触霍乱病人、带菌者排泄物污染的手和物品,以及食用经苍蝇媒介污染的食物等途径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通常2-3天。大多数情况下,感染只造成轻度腹泻或根本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感染霍乱后,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死亡。
 
  细菌性痢疾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这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本病在年龄分布上有两个高峰。一个为学龄前儿童,另一个为20-50岁青壮年。菌痢主要通过食用或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性状以粘液脓血便为主。部分病例可出现中毒症状。
 
  伤寒和副伤寒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8-10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各年龄人群均可患病,其中常以青壮年、学生发病为主。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初期多起病缓慢,表现为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等。体温在发病后5-7日可达39-40℃,在病程第二周可见玫瑰疹。部分病例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感染性腹泻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
 
  【流行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氏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等感染可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引起暴发或流行。
 
  【临床表现】以腹泻症状为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预防肠道传染病把住“病从口入”关
 
  随着梅雨季节的来临,气温逐渐增高,我市已经进入了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了有效“预防肠道疾病,共享全家健康”,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各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要点,预防肠道传染病,请务必把住“病从口入”关。
 
  1.养成“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2.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街头摊点就餐,尽量在外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
 
  3.注意家庭饮食卫生,食物制作要加热3分钟以上;尽量不吃剩饭、剩菜;冰箱不是“保险箱”,储存食物时应注意生熟分开,以防交叉污染。
 
  4.加工凉拌菜时,要把双手清洗干净,一定要用专用的熟食案板和刀具,不要和生肉刀具、案板混用,盛放凉拌菜的容器要专用。
 
  5.蔬菜水果要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清洁水冲洗,特别是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
 
  6.旅游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在当地进食生冷食品,如发生腹泻症状应及时就诊。
 
  生活中一定要谨记上面九个字!可不能小看了肠道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