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卫生 > 文章内容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30 09:32浏览:

 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全国每年发病人数5-10万,约占世界总发病数90%,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均曾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告。陕西省关中地区是全国主要疫区,而我校所处的长安区是陕西省及西安市出血热高发地区之一。所以,在又一年的出血热发病高峰期来临之际,我们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出血热防控常识。
 
  病因
 
  由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直接接触、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及恙螨叮咬等多种方式均可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治疗
 
  因为“出血热”病情重,致死率高,病死率高达20%~90%。因此“三早一就”很重要!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隔离治疗。提醒大家在流行季节,有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者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针对五期的临床情况进行相应综合治疗,不得自行服用解热镇痛剂,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预防
 
  1、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所在;
 
  2、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
 
  3、出血热疫苗预防接种特别是两针基础接种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