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发生过数次流感大流行,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该病原是一种新的猪流感病毒,传入人群之后导致了全球的流感大流行。
近年来,一些新型禽流感病毒先后进入到人群中,如H7N9、H10N8以及H5N6禽流感病毒等,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2015年12月28日,美国ProcNatlAcadSciUSA(PNAS)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Prevalence,genetics,andtransmissibilityinferretsofEurasianavian-likeH1N1swineinfluenzaviruses”,该研究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我国24个省猪群中采集的3万多份标本,结果发现,欧亚类禽H1N1猪流感病毒(Eurasianavian-likeH1N1,EAH1N1)已获得感染人的能力。
猪流感是否真的会卷土重来?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主任舒跃龙指出,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以H1N1、H3N2以及H1N2亚型为主,但各地流行的猪流感病毒(SIVs)谱系或基因节段的来源均有差异。此次亚欧类禽猪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都来自禽类中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而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其6个基因来自北美猪系三源重配猪流感病毒(PB2,PB1,PA,HA,NP和NS),另外2个基因(NA和M基因)来自EAH1N1病毒,因此,虽然这两个病毒都是猪流感病毒,也都是H1N1亚型病毒,但二者是不同基因构成的病毒。
为何一个禽源的病毒可以进入到人群中感染人呢?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机制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都有关系,一方面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范围非常广泛,它具有禽类、猪、马、狗、海洋哺乳动物和人类等众多宿主。而另一方面,甲型流感病毒也有一定的宿主限制性,这种宿主特异性是不同的宿主受体所决定的。流感病毒表面蛋白HA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是流感病毒感染动物宿主最关键的一步,不同流感病毒的HA蛋白是不一样的,不同宿主动物细胞上的受体也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是钥匙与锁芯,只有配对合适才可以打开一把锁。
流感病毒HA识别的受体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α2-3半乳糖苷唾液酸,另一类是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禽流感病毒主要对α2-3半乳糖苷唾液酸具有亲嗜性,人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则对α2-6半乳糖苷唾液酸的亲和性更高。研究表明,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同时具有这两种类型的受体,因此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均能感染猪,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在猪体内与人流感病毒的重配,或在猪群中的适应,从原先结α2-3受体转变为能结合α2-6受体,进而感染人,甚至造成流感大流行。除了受体以外,病毒能够在细胞中有效复制也是禽流感病毒跨种传播的必要因素,而与病毒复制相关的适应性分子标记很多,PB2、PB1、PA、NP以及NEP蛋白上都有一系列增加病毒在哺乳动物中复制的分子标记。
如何认识流感大流行?
目前,我们并不能够准确预测下次流感大流行会由哪个病原引起,但是每次导致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来自不同宿主的流感病毒重配后产生的新病毒。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和1968年香港流感大流行的病原都是由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与禽流感病毒重配后的新病原引起的,2009年的甲型H1N1病毒也是人-猪-禽流感病毒的重配病毒。猪在新病毒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PNAS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对猪流感病毒进行监测,对于及早发现流感大流行病毒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是生猪和禽类养殖大国,集中到批发市场然后再到活禽零售市场的消费模式,以及疫苗在动物中的不规范使用,都推动了新型流感病毒产生,每次动物流感病毒的跨种传播都为流感大流行毒株的产生提供了机会。加强对人群、猪群以及禽类中流感病毒的监测只是应对未来大流行的被动防御,最根本的是要积极倡导同一个健康的理念,推动我国畜禽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畜禽养殖现代化;同时引导公众建立健康的消费理念,推进集中屠宰、杀白禽或冰鲜禽上市;研发可以阻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新型禽流感疫苗,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流感病毒的产生,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