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共卫生 > 文章内容

医院获得性感染(1)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0-04-25 10:03浏览:

 第十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提要 医源性疾病的概念、范围和病因;医院获得性感染诊断客观指标、有关因素和防制、药物性疾病的类型和预防。

  案例 某市新建一产院,从开诊后5个月间共发生新生儿脓疱疮12例,其中2例感染严重而发生坏疽。治疗1月余方愈。经对病房物品采样,在床单、被套及产妇被褥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追查表明该被单是另一医院因新生儿脓疱疮而废弃,未经消毒又用于新建产院婴儿室。

  从这个案例可以引起我们思索的是什么?

  医源性疾病(iatrogenic disease)系指由于医护人员的诊断、治疗或预防措施不当而引起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疾病,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长期或大量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营养缺乏症等。病人由社会角度转变为病人,当医患关系处理不当时易造成医源性损害。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本身受到各种职业因素影响,例如,在职业接触中本身受到感染,常见的乙型肝炎、肺结核等;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放射性照射等。因此在保护病人的同时也应保护人员的健康。

  医源性疾病的病因有:①与诊断有关:如医生在判断力所及的情况下发生的误(漏)诊;②与药物有关:不合理用药引起,有时合理用药也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③与手术有关:如的术适应证或方法错误,操作失误,以致损伤健康组织或器官,术后处理不当;④与器械有关:如在使用腔道窥镜或导管等技术中,引起组织器官损伤或各种并发症;非创伤性处理不当,如止血带使用过久,石膏绷带包扎过紧,均可造成损伤;⑤与放射或理疗有关:包括X线、γ射线、核素及各种理疗方法,如使用不当、照射量过大、防护不周,引起损伤;⑥与用语有关:医护人员使用医学用语不当引起病人心理创伤;⑦与预防措施有关:如免疫制剂使用和接种方法不当,引起损伤。

  医源性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医德修养;②诊疗技术本身的安全性和使用的合理性;③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原患疾病的轻重。从目前医学发展水平来看,多数医源性疾病是可以防止的,或经努力可以减少发生。

  今以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和药源性疾病叙述如下。

第一节 医院获得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nosocomial disease)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简称医院内感染或院内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应列入。而住院前获得的感染,入院时正值潜伏期,住院后发病者不作为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的确定可根据潜伏期推算、流行病学调查和同源性测定方法。除病人外,医护人员或来访者也可获得院内感染。

  诊断院内感染的客观指标见表10-1。

  院内感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感染率随国家经济情况和医学水平而异,波动在3%~25%之间。我国住院病人院内感染发病率据1989年统计,约9.7%,感染率近10%。医院死亡病例有1/3~1/4直接死于院内感染。

表10-1 院内感染诊断的客观指标
 泌尿道感染 原无症状,现出现尿道症状
尿常规出现脓细胞或WBC≥10/视野(高倍镜)
细菌学定量培养,培养出一种有意义的微生物(>105/ml)或在多次定量培养中出现大量同一细菌。 深呼吸道感染
有临床表现(咳嗽、发热、脓性痰、罗音)
原有呼吸道感染而出现明显加重者(痰培养或X线检查不是必需的) 伤口感染
烧伤或术后伤口有脓性排出物或出现典型的感染症状(培养不是必需的)
原有感染伤口,从临床或细菌学上证实是一次新的感染 心血管感染 发生于心瓣膜、心包、心肌或血管等部位的感染(细菌学阳性培养不是必需的) 皮肤感染 从皮肤病灶、溃疡、肿块或其他损伤部位有脓性排出物,包括有典型临床表现而皮肤完好者(不一定要细菌学阳性培养) 胃肠道感染 出现临床表现,且粪便培养出少门菌、痢疾杆菌、耶尔森菌或其他病原菌。如果没有阳性培养结果,只要流行病学资料证实有院内交叉感染时,也可认为是院内感染 败血症 任何阳性血培养,入院时无菌血症并无标本污染 腹腔内感染 腹腔内出现脓肿或腹膜炎 骨髓感染 有典型临床表现,或出现有意义的X线结果(细菌学检查不是必需的) 脑膜感染 有临床表现或脑脊液培养阳性 针刺位感染 在针刺部位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典型感染体征(血栓性静脉炎,只有当抽出的插管分离培养到阳性结果才认为是感染)
  一、与院内感染有关的因素

  医院的环境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公共场所。大多数院内感染是由于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的微生物引起。这类微生物在健康人群中不会引起疾病或仅出现轻微症状。因此院内感染发生有其特定条件:

  (一)机体因素

  一般病人均处于抵抗力低下状况,几乎所有传染因子均可引起院内感染。一个病人的正常或条件致病菌感染可以转给其他病人。尤其是新生儿免疫机制尚未成熟,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发生生理改变,故危险性大。

  患某些疾病的人,院内感染易感性增高,例如恶性肿瘤(尤其是涉及造血系统的肿瘤)、粒细胞缺乏症、免疫缺陷综合征、严重烧伤和某些皮肤病、严重营养不良、昏迷、糖尿病、支气管肺部疾病、尿毒症、肝硬化等。

  (二)应用某些诊断或治疗手段

  这些人往往对院内感染易感性增加。例如外科手术后保留导管(尤其是静脉内和膀胱内)、气管插管或切开、输血、麻醉、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生素等。

  (三)医院中病人集聚

  各类病人密集程度和相互接触机会决定了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医院内耐药菌株常多。一般卫生状况不良为院内感染创造条件。

  二、院内感染的种类

  (一)交叉感染(cross infection)

  交叉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而引起的微生物感染。可以从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医务人员或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或其他病人;病人家属作为带菌者传给病人。

  (二)环境感染(environmental infection)

  指接触到被污染过的物品所获得的微生物感染,例如尿布、被单、床架、床头柜、擦桌布、病历卡、门把手、拖把、食具、玩具等。

  (三)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

  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低下而引起自身感染。

  三、污染途径

  各种来源的污染可以经一条或几条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