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0-04-25 09:42浏览:
次
*部分地区对18~24个月龄儿童作第一次复服,4岁作第二次复服
儿童基础免疫:卡介苗一针,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三次,百白破混合制剂三针(两针间隔至少一个月),麻疹活疫苗一针。乙型肝炎疫苗三针。在未进行孕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地区,其所有新生儿均使用10ug三次免疫接种。在筛查地区,对Hbs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第一针(出生)用30ug,第二(1月)、三针(6月)各用10ug接种。学龄前儿童用10ug3针免疫接种。城市和已装备冷链地区的儿童要在12个月内完成基础免疫,尚未装备冷链和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可在18个月内完成。牧区及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可在36个月龄内完成。
2.扩大免疫计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扩大免疫计划(EPI),要求在1990年前为全世界儿童对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及结核病六种儿童传染病进行预防接种,以减少上述六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1981年我国参加此扩大免疫计划,并制定了《1982~1990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规划》,控制上述六种儿童传染病。
二、防疫措施
在疫情发生以后,为了防止疾病的扩散,应采取各种措施来平息疫情。
(一)对病人措施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早期发现传染病的病人是减少、控制及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步骤。有些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例如甲型肝炎等,能否早期发现全部病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识别传染病的能力。其次要健全基层卫生组织,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他们是早期发现病人的第一线战士,亦是传染病的法定报告人。传染病的早期诊断,主要根据疾病早期独特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例如麻疹的柯氏斑等,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而确定。
2.传染病报告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同年9月1日开始执行,颁布的法定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5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各级医务人员、检验人员或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等发现上述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必须迅速、准确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使防疫部门能及时掌握疫情,作出判断,制订消灭疫情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报告时间,甲类传染病报告时限,一般城镇应不超过6小时,农村应在12小时内利用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出,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传染病、除艾滋病和炭疽中的肺炭疽疫情按甲类传染病要求外,其余各病的报告时期可比甲类传染病同样地区延迟一倍时期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丙类传染病要求在24小时内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如遇爆发则应立即报告。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发出订正报告。
3.早期隔离与治疗 早期隔离病人是防止疾病扩散的最有效的方法,隔离期限根据各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及参考检验结果而定。病人应及时正确彻底治疗,使受感染者早日恢复健康,不再起传染源的作用,也可防止某些传染病人变成慢性携带者。
(二)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例如牛感染血吸虫病等,由兽医部门进行治疗。对无经济价值的感染动物,例如鼠类等可进行杀灭等处理。
(三)对接触者处理
接触者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已感染而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接触者的免疫状态分别进行处理。
1.应急预防接种 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其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的预防接种。例如在麻疹爆发时对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接种麻疹活疫苗,对体弱儿童可接种胎盘球蛋白。
2.药物预防(pharmaprophylaxis)对某些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可采用药物预防。例如用乙胺嘧啶、氯喹预防疟疾,一般多用于家内密切接触者或特殊职业人群。
3.医学观察(medical inspection)对某些比较严重的传染病应每天视诊,测量体温,特别要注意早期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新病人,但不限制接触者的日常活动。
4.隔离或留验 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应严格隔离或收留在检疫机构所指定的地点,在医学观察期同时应限制其活动自由。
(四)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同,故采用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也各不相同。肠道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从肠道排出,应对粪便、垃圾、污水等进行处理,饮水消毒和培养个人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等。经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可根据不同媒介昆虫的生态习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杀虫办法。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消毒空气、戴口罩、通风等措施。这些措施为了消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和传递病原体的媒介昆虫。常用卫生措施为:
1.消毒(disinfection)指消除和杀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消毒又可分为预防性消毒与疫地消毒。预防性消毒例如饮水消毒、空气消毒,乳品消毒等。疫源地消毒即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的疫源地进行消毒,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疫源地消毒又可分为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 与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随时消毒指疫源地有传染源存在时,随时对其排泄物、分泌物进行消毒。终末消毒指传染源已迁走(住院、死亡、痊愈等)对疫源地进行一次彻底消毒,以消除遗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特性和用法见附表6-2。
三、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
疾病监测是长期系统地监测某种疾病的分布动态,并调查各种影响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我国自1980年起建立全国疾病监测工作,在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统一组织下,由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及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站共同承担,至今已建立145个疾病监测点,监测人口约1100万。监测疾病方法定的35种传染病。目前有些国家已将监测范围扩大至非传染病,例如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我国在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始监测。
监测内容:长期系统的收集发病、死亡和个案调查报告,流行和爆发资料及实验报告等。分析其疾病自然史(疾病临床与亚临床病例分布等),确实的传播途径,疾病的趋势,流行因素及评价措施的效果等,并修改现行的措施,提高对疾病的控制质量。将分析的结果定期向有关组织汇报并进行情报交流,便于彼此了解,促进疾病的控制。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已有关于疾病监测的定期刊物出版,交流情报。
附表6-1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隔离期、接触者观察其及管理办法
病名 潜伏期 传染期 隔离期 接触者观察期及管理办法 最短~最长 常见 鼠疫 腺鼠疫肺鼠疫 2~8天
数小时~3天 3~6天
1~3天 自发病起直至痊愈为止的整个病程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腺完全痊愈,肺鼠疫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痰连续培养6次阴性方能出院。 留验9天同时接种鼠疫菌苗 霍 乱 数小时~6天 1~3天 潜伏期末即可排菌,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大,病后带菌自数天至4周不等,少数可数月至1年以上 临床症状消失后,隔日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解除隔离 留验5天,并连续作粪便培养2次,阴性者解除隔离
病毒性肝炎 甲型 15~50天 3~4周 潜伏期末至发病2周内传染性最大,少数在病后某段时期仍可排病毒 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不少于病后30天,幼托机构要隔离40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45天,接触后2周内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 乙型 50~180天 100天左右 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长者可达1年以上 急性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