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饮水供应与卫生工作特点:
一、供水条件变化
地震后,建筑物与环境普遍遭受破坏,厕所倒塌,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下水道堵塞、尸体腐化,等,都能污染水源。城市集中式供水设施遭受破坏严重,泵房倒塌、管道断裂、供电与供水中断。分散式供水和农村给水有水井淤砂、井管错裂等,一般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震后初期,组织临时性供水是卫生防病的迫切任务之一。当时,如果不能尽快地选择出符合卫生要求的临时供水水源、又缺少输运水工具和足够的净水消毒剂,就无法供应卫生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二、供水水质恶化
震后各种供水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水水质卫生条件恶化。
根据地震当时的情况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有:
(一)地震造成给水构筑物的破坏。
(二)地下水位改变,使深井水受浅层水或地面水渗透的影响,造成污染。
(三)水源附近有掩埋的尸体,尸体腐败(特别是夏日酷暑或暴雨时)污染水源。
(四)给水水源周围的卫生管理不善,有污水、污物,甚至粪便,造成水源污染。
三、与饮水卫生有关的肠道传染病
震后集中式供水中断,由于饮用不卫生的水,导致人群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城市,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严重,可导致人群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通过流行因素分析认为,通过饮用水传播感染,造成震后早期痢疾、肠炎流行,并对形成发病高峰起主要作用,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感染则为重要的因素。因为震后早期病人急剧增多,发病率高出平时的几倍至十余倍,并在短期内达到发病高峰,在接触传播中可能不会如此的快、如此的强。当时苍蝇孳生刚开始增多,密度不太大,故起的作用也不会太大,主要是震后初期居民普遍饮用了不卫生的水,为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随着居民饮水卫生的改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也随之降低,故认为震后早期痢疾、肠炎的流行主要是水的因素,日常的生活接触传播则主要起促进作用。
实践表明,饮水卫生与保护人群健康关系密切,特别是震后初期,保护水源与供应安全卫生的生活饮用水是防止人群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关键。
四、灾区饮用水卫生要求
地震灾害期间,给水卫生的原则是,贯彻预防为主"、执行国家卫生标准;供应安全卫生的饮用水,防止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防止水质污染造成的急慢性中毒。
地震后,集中式供水系统破坏,需要选择临时的给水水源应急,这些水源包括,除部分修复的自来水外,主要有地面水、农村灌溉用机井水和分散各地的浅井水。实际上,在震后一段时间内是以分散式给水为主要的临时供水方式,其卫生要求分别为:
(一)地面水:取水点应高在无人为污染的河段上游,设取水码头或跳板,以便能取离岸边较远的水;设岸边砂滤井或用砂滤缸进地混凝沉淀和消毒;在池塘多的地区可采用分塘用水。
(二)井水:水井应尽可能设在地下水污染源的上游,地势高处,周围20~30m内无厕所、粪坑,垃圾堆、畜圈、渗水坑及尸体掩埋等;要有井台、井栏和井盖;井底与井壁要确保水井的卫生防护;设公用取水桶;饮用浅井水需要进行水消毒;
(三)泉水:集水室应加盖,设排水沟,以防污染。 ,,,0.0.0.0
115035,231,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后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呼吸道与外部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病原体通常寄居在呼吸道粘膜及肺,路途疲劳造成抵抗力下降时易引起发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冬春季节本就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由于旅客大量集聚、人员流动频繁和室内空气质量往往较差,更容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儿童更是这些疾病的易患人群。
(一)如何预防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尽量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3.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4.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5.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6.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二)如何处置
引起发热、咳嗽的疾病很多,但考虑到寒冷季节、拥挤的人群中,一旦有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出现传播蔓延,因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患者要及时就诊、注意休息和营养,同时注意采取措施如戴口罩、不要与其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 ,,,0.0.0.0
115036,231, 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类农药,常用的有甲胺磷、对硫磷、杀螟松、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国内所有农药中毒病例中,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占多数。
一、接触机会
1、工业生产中因设备跑、冒、滴、漏造成环境中毒物浓度高,或检修时直接接触较高有机磷农药。
2、装配、混配、包装、运输过程中,防护不严、包装容器破损等,以致包装工、运输工接触较高浓度农药。
3、农田使用农药不合操作规程要求。
4、意外事故。
二、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除倦乏、不安、头痛、眩晕等症状外,还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出汗、流涎、胸内压迫感、瞳孔收缩等。
2、中度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加重,除头痛、眩晕加重外,还有兴奋甚至言语障碍;还可有颜面苍白、瞳孔缩小、多汗、流涎、视力模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毒蕈碱样症状;也可出现多发肌纤维震颤;还可有血压上升、心跳加速等。
3、重度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可有中枢性体温升高和意识障碍直至昏迷。毒蕈碱样症状亦明显加重,有瞳孔极度缩小、大汗、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增加,有时呈粉红色,呼吸困难、紫绀、肺水肿、大小便失禁等。烟碱样症状表现为从肌纤维震颤发展为肌肉麻痹甚至呼吸肌麻痹。交感神经症状亦较明显,表现为血压上升、心跳加速等。
三、处理
应立即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服,用肥皂水清洗皮肤,注意指、发等部分,务求清洗彻底。药液溅入眼结膜囊者,应用生理水反复冲洗。口服中毒者应立即洗胃。及早开始特效治疗,药物有阿托品、解磷定等。根据临床检查所见,给予积极的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相应治疗。 ,,,0.0.0.0
115037,231, 冰雪(冻雨)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因严寒引起的冻伤、冻僵、冻昏迷和冻死,最需要的预防措施是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以及正确救治冻伤的技术。
(一)如何预防
为抗灾而在户外工作的职业人群和因灾滞留在户外的旅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旅途出行注意携带足够防寒衣物,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并注意携带伞具;
2.尽量保持衣物干燥,避免弄湿衣服,休息睡觉时,应注意保暖;
3.尽量多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多喝热饮,有助保持体温;
4.为防止冻伤,要经常观察皮肤,尤其是耳面部和手部等裸露部位,查看有无出现苍白、僵硬或失去知觉;并不时搓揉面部皮肤,伸展筋骨活动手足;
5.尽量停留在背风向阳的位置;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6.裸手不要接触金属物体,寒冷季节这种物体表面温度很低,热传导很快,手接触易于冻伤;
7.加强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防护;
8.老年人耐寒能力差,旅途中应特别注意腿脚保暖,避免久坐,经常站立活动、跺脚、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
(二)冻伤后如何处置
1.尽量脱离低温环境,脱掉湿冷衣服、鞋袜和手套,换上干燥衣服和鞋袜;
2.采取保温措施,补充食物能量;
3.发生冻伤应立即用温水迅速复温,若不具备复温条件,亦不应采用错误的复温方法,如拍打、冷水浸泡、雪搓或火烤等。 ,,,0.0.0.0
115038,231, 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同时由于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血流减慢,因此寒冷天气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比较多发。
(一)如何预防
1.患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保暖措施,下雪、化雪的时候天气格外寒冷,尽量减少外出时间;
2.尽量避免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避免受凉,谨防受冷诱发新的疾病感染;
3.寒冷天气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戴帽子、围巾和手套,并注意随身携带好相关急救药物;
4.出行旅客要保持心态平衡,及时调节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5.可适当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
(二)如何处置
心脑血管病人发病后首先是对病人做一个简单的处置,把病人摆好体位,让病人平躺,揭开病人的上衣领扣子,使其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0.0.0.0
115039,231,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病。
(一)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灾区居民与旅客重点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尽量选择新鲜的食品,不吃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食物;
2.注意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用过期食品;
3.讲究个人卫生,水果要洗净去皮后食用,生食蔬菜要反复清洗干净;
4.途中旅客不要从不法商贩手中购买食品,并尽量食用加热后食物,少吃凉拌菜等生冷食品。
(二)发生食物中毒后如何处置
一旦出现可能的食物中毒症状后,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物,并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争取急救时间,尽早把病人送往就近医院诊治,同时注意保留好可疑食物和吐泻物。
,,,0.0.0.0
115040,231,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家庭用煤炉或燃气炉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如果人体长期吸入少量或一次性吸入较大量的一氧化碳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呈樱桃红色、心率快、烦躁等;严重者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等;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导致煤气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烟囱堵塞、烟囱倒风、烟囱接头不紧、煤气管道泄漏、煤气阀门未关闭、炭盆取暖、汽车尾气等。
(一)如何预防
受困道路上车辆,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密闭车厢,以避免造成旅客中毒。灾区居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
2.应注意热水器或煤气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保养,并注意是否呈完全燃烧状态。若产生红色火焰,则表示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较多;若产生蓝色火焰,则燃烧较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则较少;
3.注意检查连接煤气灶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虫咬,防止漏气;
4.自动点火的煤气连续点火未燃烧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放散后再点火;
5.居室内用煤火炉要安装烟道密闭完全的烟囱,用炭火盆取暖时要注意空气流通。
(二)发生中毒后如何处置
家庭煤气泄漏时,要迅速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使用明火;一旦发生煤气中毒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并注意保暖,严重中毒者,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救治。 ,,,0.0.0.0
115041,231,"蝇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它的挛生与增殖,主要由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卫生状态决定。大的自然灾害总是会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卫生条件造成重大破坏,蝇类的孳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地震过后,房倒屋坍。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因而,像唐山地震那样大的地震破坏,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数量惊人的成蝇,对灾区居民构成严重威胁。
洪水退后,溺毙的动物尸体,以及各种有机废物将大量地在村庄旧址上沉积下来。如不能及时消除,也会造成大量的蝇类孳生。
即使在旱灾条件下,由于水的缺乏,也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于蝇类的孳生。因此,在灾后重建的最初阶段,消灭蝇类将是传染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