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特色 > 列表
  • 手厥阴心包经穴——天泉2018-04-07 07:40:26

    位置: 上臂内侧,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头与短头之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曲腋下,去臂二寸;《针方六集》:居{3}间;《循经考穴编》:看腋间对缝处量下二寸。 功效: 宁心、宽胸。 主治: 古代记述:心痛、心悸、胸胁满痛、咳逆、昏晕、石水...

  • 手厥阴心包经穴——曲泽2018-04-07 07:39:59

    位置: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尺侧缘凹陷处。 《灵枢本输》: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神应经》:大筋内侧横纹中动脉是;《循经考穴编》:与尺泽相并,约去寸许;《动功按摩秘诀》:在肘内臁正中间。 功效: 宁心、泄热、降逆、镇惊。 主治: 古代记述...

  • 足少阴肾经穴——大钟2018-04-07 07:39:32

    位置: 足内侧部,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当太溪后下5分。 《灵枢经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灸甲乙经》:在足跟后冲(踵)中;《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在足跟后冲中动脉;《医学入门》:太溪下五分;《针灸集成》:在照海后一寸半...

  • 手厥阴心包经穴——天池2018-04-07 07:39:05

    位置: 胸部乳头外侧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当第4肋间隙凹陷处。 《灵枢本输》:腋下三寸;《针灸甲乙经》: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著胁,直腋撅肋间。 功效: 宽胸、消胀。 主治: 古代记述:胸满胁痛、咳嗽气急、胸中有声、喉中鸣、头痛、热病汗不出、瘰疬...

  • 奇穴(中)2018-04-07 07:38:38

    奇穴 掌握下列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夹承浆、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安眠、子宫、三角灸、定喘、胃脘下俞、夹脊、腰眼、十宣、四缝、八邪、外劳宫、腰痛点、二白、肩前、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阑尾、八风 9.子宫 [定位]脐...

  • 奇穴(上)2018-04-07 07:38:07

    奇穴 掌握下列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夹承浆、金津、玉液、牵正、翳明、安眠、子宫、三角灸、定喘、胃脘下俞、夹脊、腰眼、十宣、四缝、八邪、外劳宫、腰痛点、二白、肩前、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阑尾、八风 1.四神聪 [定位]...

  • 任脉经、穴2018-04-07 07:37:37

    任脉经、穴 要点: 1.经脉循行 2.主治概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一、任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环绕...

  • 腧穴2018-04-06 22:49:57

    腧穴的发展历程 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治病部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腧穴,既无定位,又无定名,是认识腧穴的最初阶段...

  • 足太阴脾经穴——太白2018-04-06 22:49:24

    位置: 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神应经》:大都后一寸,下一寸;《循经考穴编》:当是足大指本节骨后,内侧贴骨陷中赤白肉际。《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核骨在大指本节之后,...

  • 足太阴脾经穴——公孙2018-04-06 22:48:52

    位置: 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处,当太白后1寸,{79}展肌中。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循经考穴编》:赤白肉际。 功效: 扶脾胃,理气机,调血海,和冲脉。 主治: 古代记述:久疟不嗜食,多寒热汗出,善...

  • 首页
  • 上一页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下一页
  • 末页
  • 267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