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肿瘤疾病 > 文章内容

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9-12 09:49浏览:

大肠癌误诊的原因非常多,既有患者的原因,也有医务人员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大肠癌在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对于早期出现的症状如腹痛,腹泻,脓血便,常常会认为是一些常见病,不做认真的检查,甚至连最简单的肛门指诊也不做,更不用说做结肠镜等有关检查了。提高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率,才能得到早期治疗,专家们指出,对有关患者进行认真检查或筛查,能够使很多患者得到确诊。

  直肠指检很重要

 

  早期直肠癌病变一般局限于黏膜,医生在指诊时可触及稍隆起的结节,这时病人可无任何症状。直到癌肿进一步发展,引起继发感染,溃烂,影响肠腔通畅时,才会出现症状。表现为便秘,便血,里急后重,及便前腹痛,大便变细有黏液,骶髂部有不明原因的疼痛等。肛肠科专家指出,80%的直肠癌患者,其癌肿可在肛门指诊检查中发现。通过指诊可触及直肠内不同形状的异物,如息肉样肿物,带蒂,可移动,或结节状肿块,质硬,外形不规则,不移动。指套若粘有黏液,说明有脓血性分泌物,只要重视早期肛门指检的普查,直肠癌要比其他消化道癌肿更容易作出早期诊断,从而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降低死亡率。

  重视大便化验和结肠镜检查

  许多患者发现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但未能及时进一步检查,结果延误诊断,错过了富贵的治疗时机,应引以为戒。一般人在40~50岁时,结肠癌,直肠吕发病率开始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这些平均危险人群中。对这些平均危险人群,应从五十岁开始,每年行大便潜血检查,连续三次,无症状阳性者的癌肿发现率在1%以上。如任何一次标本阳性,则行乙状结肠镜及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另外也可采用每五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一次气钡对比灌肠造影,或每十年进行一次全结肠镜检查。

  重视高危人群的筛查

  从理论上讲,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的半数子女将发病,男女均可发生,并向后代遗传。息肉有明显恶变倾向,患者如不治疗,发病一定的时间后,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发生癌变,因此,患有本病的患者的家庭人员就属于高危人群。

 

  对肠癌高危人群的筛检包括:1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中有一人患大肠癌,则本人患该病的危险性增加,应于40岁时开始行乙状结肠镜,粪便潜血或二者兼施的标准筛检。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所致,40岁以后,携此基因者几乎100%发生癌变。对于这种家族成员,应接受遗传学咨询,并从青少年时期即进行定期的结肠镜检查。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在同一家族中有多个患结肠癌,直肠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凡疑有该病的个体,应从20~30岁开始每1~2年,40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

  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增加,这种危险于患病后8年开始,以后持续稳定增加。对全结肠炎患者应于患病8年后,左结肠炎患者于患病15年后,每1~2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5过去一直认为黑斑息肉病患者息肉不会癌变,但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黑斑息肉病病人患癌的几率大大高于正常人,一项调查显示黑斑息肉病病人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0%~30%。因此,对于黑斑息肉病患者,应进行积极的随诊和检查治疗。对10岁以上患者,常规每两年行全消化道造影检查;20岁以上患者,每两年还应接受纤维结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