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心脑血管 > 文章内容

高血脂科普知识 什么是高血脂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7-01 10:12浏览:

什么是高血脂?

高血脂是高脂血症的通俗称法。高脂血症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清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一类疾病。

由于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疏水分子,也就是说它们不能溶于水中,所以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必须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和其他类脂,如磷脂一起组合成亲水性的球状巨分子复合物——脂蛋白(主要是由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使它们能够完全溶于血液中以便于体内转运。所以血清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往往是表现为血清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水平升高。所以,严格来说,高脂血症应该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血脂以脂蛋白形式存在于血液中,胆固醇必须和脂蛋白结合才能运送到体内各部分。脂蛋白又分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是一对二。两者都有重要任务:

低密度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

高密度脂蛋白将各组织的胆固醇送回肝脏代谢。

当低密度脂蛋白过量时,它携带的胆固醇便积存在动脉壁上,久了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称为“坏的胆固醇”。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分别为:TC4.50mmol/Lvs3.81mmol/L,TG:1.38mmol/Lvs1.10mmol/L

研究证实,血清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或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均显著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

近30年来研究表明,血脂异常是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人群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患病率在快速增高,经济发达地区人群、中老年人群患病率相对较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血脂异常防治水平,降低人群心血管病危险。

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容易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可使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浆中LDL(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等物质含量过高,导致动脉内膜损伤,继而出现内膜增生、内膜下胆固醇沉积、逐渐使动脉管壁变厚、变硬、变脆,管腔变窄,从而血流量和速度下降,使远端的脏器出现氧气、养料供应不足,代谢下降,功能失调,最后引发一系列病症表现。

高脂血症的分类标准很多,简单而又常用的分类,是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

按高脂血症的发生原因,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高脂血症指无其他病因,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或后天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因素所致的高脂血症,如脂肪酶缺乏引起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乏引起的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普通(多基因)高胆固醇血症、载脂蛋白异常症、单纯性肥胖症等,均属于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由明确的基础疾病引起的,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淋巴瘤、糖尿病、酒精中毒等疾病并发的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