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规范设置三道防线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9-02-15 11:56浏览:

 目前我国尚有HBV携带者约9000万,女性占40%,孕妇携带HBV约5%~10%,围产期母婴传播是HBV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但自采取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阻断以来,婴儿感染率已明显下降,但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率仍为10%。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而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儿目前尚无补救措施。在这些阻断失败的婴儿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其母亲晚期妊娠及分娩时血清HBVDNA水平高。降低母血病毒载量能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是乙肝的源头预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
因此规范设置三道防线(HBVDNA载量检测评估-抗病毒治疗-标准免疫阻断),以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十分重要,是近年研究的热点。
第一道防线: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妊娠期间定期检查HBVDNA。血清HBVDNA水平是判断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各国乙肝防治指南或共识均建议:血清HBVDNA含量高(>106IU/ml)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正常,HBVDNA含量高,肝脏B超正常)孕妇,应在妊娠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
第二道防线:
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疗。目前各国乙肝防治指南或共识建议孕妇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血清HBVDNA阈值均在106IU/ml以上。我国指南将此阈值定为2×106IU/ml。孕妇血清HBVDNA<106IU/ml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只需给新生儿及时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加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即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对于孕妇HBVDNA>106IU/ml者,于妊娠晚期(孕28~32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我国、美国和欧洲指南均建议在分娩后或产后3个月内停药。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我国《指南》建议孕妇于分娩后即可停用抗病毒药物。孕期抗病毒药物的选择顺序是:替诺福韦酯(TDF,250mgqd)、替比夫定(LdT,600mgqd)或拉米夫定(LAM,100mgqd)。TDF为首选药物,其抗病毒力强,耐药发生率低,价格便宜,在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有较多的研究数据。
第三道防线:
新生儿出生后接受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阻断。对于HBsAg阳性母亲生育的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应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越早越好;出生1个月和6个月时接种第2剂、第3剂乙肝疫苗。婴儿出生7个月时,应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若未产生足够抗体(≥100mIU/ml),需加强免疫。
我们对我院门诊就诊的120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按随机开放法分为抗病毒组、非抗病毒组,各60例。抗病毒组:平均年龄(23.9±3.4)岁;非抗病毒组:平均年龄(23.3±3.6)岁。抗病毒组自孕29-30周起直到产后4周给予拉米夫定片100mg口服,每日一次;非抗病毒组不用抗病毒药物。两组均给予新生儿(0月、1月、6月方案)注射乙肝疫苗20ug,出生后6h内给予高价免疫球蛋白100ug注射。
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抗病毒组中HBsAg阳性1例,HBeAg阳性者0例,宫内HBV感染率为1.67%;非抗病毒组中HBsAg阳性5例、合并HBeAg阳性2例,宫内HBV感染率为8.33%。与非抗病毒组比较,抗病毒组宫内HBV感染率明显降低。两组未发生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114例新生儿7月龄时检测HBsAb滴度均≥100mIU/ml。没有胎儿畸形等不良事件。在妊娠晚期使用拉米夫定安全有效,能从阻断母婴HBV病毒传播及降低HBVDNA载量双重途径来降低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率,可明显降低乙肝疫苗+HBIG免疫失败率,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率。但仍需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其长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