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肥胖标准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9-25 14:34浏览:

 概述
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多因素造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能量摄入得多,消耗得少,造成能量的“正平衡”。多出的能量在体内贮存,变成脂肪,堆积在皮下和内脏,最终导致肥胖。
 
长期肥胖,可导致各种疾病状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等。
 
严重的肥胖一眼就看得出来,但多数人需要进行身高、体重的测定和体质指数的计算。
 
二评判标准
知道标准体重和理想体重范围的确定方法后,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就没有困难了。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的百分比来衡量
实际体重/理想体重比值(%)=实际体重(公斤)÷理想体重(公斤)×100%。结果判定:
 
(1)90%~110%之间,表明体重正常;
 
(2)110%~120%之间,属于超重;
 
(3)120%,则可诊断为肥胖;
 
(4)120%~130%之间,为轻度肥胖;
 
(5)130%~150%之间,为中度肥胖;
 
(6)150%~200%之间,为重度肥胖;
 
(7)200%,则属于病态肥胖。
 
(8)80%~90%之间,属于体重偏轻;
 
(9)小于80%,则属于消瘦。
 
2.以体重指数衡量
 
体重指数被认为是反映肥胖症的可靠指标。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2。
 
目前,我国学术界制定的体重指数参考标准为:
 
(1)体重指数正常值:19~24;
 
(2)超重值:体重指数>24;
 
(3)肥胖值:体重指数>28。
 
上述两种公式计算简单、实用,因而得以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有时仅靠体重一项指标来判定是否肥胖并不准确,例如一些运动员,因肌肉发达,其体重可能已达到上述肥胖标准,但一般并不将他们列入肥胖行列。
 
3.以体脂衡量
 
为准确起见,有时需采用测定体脂来判定是否肥胖的方法。
男性体脂含量大于25%可诊断为肥胖,女性大于30%可诊断为肥胖。
 
三测定体重时的注意事项
1.出现水肿、腹水等,可引起细胞外液相对增加,造成体重升高的假象。同时,可掩盖体内化学物质及细胞内物质的丢失;
 
2.出现巨大肿瘤或器官肥大等,也造成体重升高的假象,并可掩盖脂肪和肌肉组织的丢失;
 
3.利尿剂的使用会造成体重丧失的假象;
 
4短时间内出现能量摄入及钠量的显著改变,可导致体内糖原及体液的明显改变,从而影响体重;
 
5.如果每日体重改变大于0.5公斤,往往提示是体内水分改变的结果,而非真正的体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