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4-09 19:25浏览: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或肛-口)传播,因饮食不洁,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而得病。
 
  甲肝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消化道中增殖,在短暂的病毒血症期,病毒又可继续在血液白细胞中增殖,然后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于起病前1~2周,甲肝病毒由肝细胞进入毛细胆管,再通过胆管进入肠腔,从大便排出。
 
  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疸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均含有大量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
 
  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或未经煮沸、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感染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环境脏、乱、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大的暴发流行。
 
  近年来国外陆续报道,滥用药物注射及同性恋群体中,甲肝病毒抗体水平和检出率很高,这些人群中甲肝病毒主要是通过肛-口途径或被污染的注射用具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