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胰腺炎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7-05 20:39浏览:

【病因】

  引起胰腺炎的病因甚多,存在地区差异。

  1.胆道系统疾病 以胆管结石最为常见,此外,胆道炎症时,细菌毒素释放出激肽可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激活胰腺消化酶引起急性胰腺炎。此外,胆管蛔虫,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纤维狭窄,畸形,肿瘤等均可造成胆总管下端及胰管梗阻,从而导致慢性胰腺炎。

  2.酒精或药物 长期酗酒可刺激胰液内蛋白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同时,酒精可刺激十二指肠黏膜使乳头发生水肿,妨碍胰液排出。有些药物和毒物可直接损伤胰腺组织如硫唑嘌呤、肾上腺皮质激素、四环素、噻嗪类利尿药、L-天门冬酰胺酶、有机磷杀虫剂等。

  3.感染 很多传染病可并发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原发病愈合后,胰腺炎自行消退,常见的有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败血症等。

  4.其他疾病 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合并胰腺炎的机会比正常人明显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及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均可致动脉管腔狭窄,胰腺供血不足。十二指肠克罗恩病波及胰腺时,可使胰腺腺泡破坏释放并激活胰酶引起胰腺炎。胰管阻塞,胰管结石、狭窄、肿瘤等可引起胰液分泌旺盛,胰管内压增高,胰管小分支和胰腺腺泡破裂,胰液与消化酶渗入间质,引起急性胰腺炎。少数胰腺分离时主胰管和副胰管分流且引流不畅,也可能与急性胰腺炎有关。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时,皮质素可增加胰腺的分泌量及黏稠度,导致胰液排泄障碍,压力增高引起胰腺炎。

  5.营养障碍 低蛋白饮食可导致慢性胰腺炎,多见于东南亚、非洲及拉丁美洲各国。近年发现高脂摄入与胰腺炎发病间存在相关性,动物实验亦证明,高脂摄入使胰腺敏感而易发生慢性胰腺炎。欧美、日本的病人常与高脂摄入量有关。

  6.遗传因素 遗传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较少见,属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遗传、过敏和变态反应、糖尿病昏迷和尿毒症时也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因素。

  7.外伤与手术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原因,只有在创伤严重或损伤主胰管后方可能引起慢性胰腺炎。

【症状】

  1. 症状

  急性胰腺炎

  多数为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的上腹痛,并多向肩背部放射,病人自觉上腹及腰背部有“束带感”。若为水肿性胰腺炎,腹痛多为持续性伴有阵发加重,采用针刺或注入解痉药物而能使腹痛缓解;若为出血性胰腺炎,则腹痛十分剧烈,常伴有休克,采用一般的止痛方法难以止痛。恶心呕吐发病之初即出现,其特点是呕吐后不能使腹痛缓解。呕吐的频度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水肿性胰腺炎中,不仅有恶心,还常呕吐1~3次不等;在出血性胰腺炎时,则呕吐剧烈或为持续性频频干呕。可有发热,黄疸等。发热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多一致。水肿性胰腺炎,可不发热或仅有轻度发热;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则可出现高热,若发热不退,则可能有并发症出现,如胰腺脓肿等。黄疸的发生,可能为并发胆道疾病或为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所致。

  有极少数患者发病非常急骤,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出现症状不久,即发生休克或死亡,称为猝死型或暴发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轻重不等。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亦可以有明显的多种临床表现。多至90%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腹痛,间隔数月或数年发作一次,为持续性疼痛。疼痛严重时伴恶心、呕吐。这类患者的腹痛常有体位的特点。患者喜蜷曲卧位、坐位或前倾位,平卧位或直立时腹痛加重。轻症病人无腹泻症状,但重症病人腺泡破坏过多,分泌减少,即出现症状。表现为腹胀与腹泻,每天大便3~4次,量多,色淡,表面有光泽和气泡,恶臭,多呈酸性反应,病人出现消瘦、无力和营养不良等表现。

  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食欲下降、恶心、乏力、消瘦等症状常见于胰腺功能受损严重的患者。如胰岛受累明显可影响糖代谢,约10%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此外,合并胆系疾病或胆道受阻者可有黄疸。假性囊肿形成者可触及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出现胰性腹水。此外,慢性胰腺炎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发生多发性脂肪坏死。皮下脂肪坏死常在四肢出现,可在皮下形成硬性结节。

  2.体征

  急性胰腺炎

  多平卧或侧位,但喜静卧。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可有血压下降,脉搏及呼吸加快,甚至出现休克。在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时,可以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腹部多平坦,但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因肠麻痹而出现腹胀,并发胰腺囊肿或脓肿时,可有局限性隆起。压痛、反跳痛与肌紧张可因病变程度和部位不同而各异。也常在上腹部发现肿块。肠胀气时,叩诊呈鼓音,若腹腔有渗液时,则叩诊呈浊音,并可测出移动性浊音。肠麻痹时,可呈“安静腹”。

  慢性胰腺炎

  患者喜蜷曲卧位、坐位或前倾位,平卧位或直立时腹痛加重。根据实验,用电刺激胰头部,疼痛发生在右上腹,刺激胰尾部,疼痛在左上腹。除向背部放射外,少数向下胸部、肾区及睾丸放散。横膈受累,可有肩部放射性疼痛。

  3.诊断:

  急性胰腺炎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有关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上不仅要求作出胰腺炎的诊断,还要对其病情发展、并发症和预后作出评估。凡是上腹痛的病人要想到有急性胰腺炎的可能。这一条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前提。特别是那些诊断尚不很清楚的上腹痛或给予解痉止痛药不能缓解时,更有可能是胰腺炎。

  诊断本病应具备以下4项标准:

  ① 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上腹痛或恶心呕吐,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② 血清、尿液或腹腔穿刺液有胰酶含量增加;

  ③图像检查(超声、CT)显示有胰腺炎症或手术所见或尸解病理检查证实有胰腺炎病变;

  ④能除外其他类似临床表现的病变。

  慢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诊断常有困难,非典型者更难明确诊断。对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胆道疾病或糖尿病患者,有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上腹痛、慢性腹泻、体重减轻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应怀疑本病。临床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并辅以必要的X线、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内镜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等。慢性胰腺炎最新的诊断标准(日本胰腺病学会,1995)如下:

  慢性胰腺炎确诊标准

  (1)腹部B超胰腺组织内有胰石存在。

  (2)CT胰腺内钙化,证实有胰石。

  (3)ERCP:胰腺组织内胰管及其分支不规则扩张并且分布不均匀;主胰管部分或完全阻塞,含有胰石或蛋白栓子。

  (4)分泌试验:重碳酸盐分泌减少,伴胰酶分泌或排出量降低。

  (5)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可见胰腺外分泌组织破坏、减少,小叶间有片状不规则的纤维化,但小叶间纤维化并非慢性胰腺炎所特有。

  (6)导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囊肿形成。

【饮食保健】

  胰腺炎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瓜果汁。白萝卜汁、西瓜汁、番茄汁、雪梨汁:荸荠汁、绿豆芽汁等,均可饮服。有清热解毒功效,并可补充维生素。适用于禁食后刚允许低脂流食阶段的急性胰腺炎患者。

  2、黄花马齿饮。黄花菜30克,马齿苋30克。将两者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改文火煮30分钟,晾凉后装罐存。代茶饮,有清热解毒消炎功效。适用于胰腺炎刚开始进食流质阶段。

  3、佛手粥。佛手15克,粳米50克。佛手煎汁去渣,加粳米及水适量共煮粥,将熟时加入冰糖适量,粥成后食之。有理气:止痛:健脾养胃之功。

  4、桂甘白芍。桂枝20克,白芍40克,甘草12克,生姜20克,大枣12枚,加水煎汁,去渣后加粳米100克,煮成粥,分次食之,可健脾安胃。

  5、豆蔻粥。肉豆蔻10克,生姜10克,粳米50克。先将粳米煮粥,待煮沸后,加入肉豆蔻末及生姜,熬成粥后服。可理气止痛,散寒,治疗急性胰腺炎有寒象者。

  6、猪胰散。猪胰微火焙干研成末,用胶囊分装,每日分次服用。内含多种胰酶,可起替代疗法的作用,对消化不良和脂肪泻患者有效。

  7、山楂荷叶茶。山楂30克;荷叶12克。上两药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分服。能升清消导,助消化,可治疗慢性胰腺炎消化不良。

  8、草决海带汤。海带20克,草决明10克。上两料加水2碗,煎至上碗,顿服,每日2次。有利于慢性胰腺炎的缓解。

  9、干姜粥。干姜3克,高良姜3克,粳米50克,先将干姜:高良姜用水煎,去渣取汁,再加入洗净的粳米同煮成粥,分次食之。有健脾温胃作用。

  10、吴茱萸粥。吴茱萸2克,生姜2片,葱白2根,粳米50克。粳米加水煮粥,待米将熟时,将吴茱萸:生姜研细粉,葱白切碎放入同煮成粥,每日分次食之。有和胃止呕:理气止痛功效。

  11、鲫鱼羹。砂仁10克,荜菝10克,陈皮10克,鲫鱼一条,胡椒10克,泡辣椒10克,葱:蒜:盐适量。将鲫鱼刮洗干净,将上药物及调料纳入腹中,按常法炖煮成鱼羹,分次服之。具有散寒:理气:止痛作用,用于慢性胰腺炎。

  12、槟榔饮

  用法:将槟榔10克洗净,加适量水煎煮30分钟后,加入春砂仁5克再煎煮5分钟,渣去渣取汁即可饮服。功效:行气化石、和中,主治慢性胰腺炎,湿浊中阻,症见食少腹胀,大便黏滞不畅,口腻,周身困重。

  13、清炖鲫鱼

  用法:将鲫鱼1条(约300克)去鳞及内脏,洗净;橘皮10克、春砂仁3克用纱布包好,精盐3克,葱白、植物油适量。将上述诸物加适量水,一起炖至烂熟后,去药包即可食用。功效:行气、利水、燥湿,主治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症见腹部胀痛、食少。

  14、砂仁惹苡仁粥

  用法:先用纱布将春砂仁5克包好;粳米100克淘净后,加适量水,与惹苡仁30克一起煮成稀粥;然后加入砂仁药袋再煮5分钟,去药袋调味即可饮服。功效:理气燥湿、止痛,主治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症见腹部隐痛,口淡不渴,食欲不振。

  15、参芪粥

  用法:将党参20克,黄芪15克,粳米100克洗净,加适量水,以小火慢煮成稀粥,即可食用。功效:健脾补气,主治慢性胰腺炎,症见脘腹隐痛,疲倦乏力,食力,便稀。

  16、陈皮丁香粥

  用法:将陈皮10克切碎,与丁香8克共同煮成沸,再加入粳米100克煮成稀粥即可服用。功效:行气、燥湿、止痛,主治慢性胰腺炎,症见腹部疼痛,胀闷不适。

  17、山楂麦芽粥

  用法:将山楂15克,麦芽30克,粳米100克洗净即可服用。功效:化食消积、活血,主治慢性胰腺炎,症见腹痛,食欲不振,脘腹不舒。

  18、山药茯苓粥

  用法:将淮山药30克,茯苓20克,粳米100克洗净后,加适量水,一起煮成稀粥,即可饮服。功效:益气健脾,主治慢性胰腺炎之脾气虚弱,症见脘腹部疼痛,食少,消瘦,疲倦乏力,便稀。

  胰腺炎吃哪些食物好?

  (1)宜吃清淡,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瘦肉、蛋白、豆腐等,米、面等碳水化合物。

  (2)蔬菜可多吃菠菜、青花菜和花椰菜、萝卜,但须煮熟吃,将纤维煮软,防止增加腹泻。

  (3)水果可选桃子、香蕉等没有酸味的水果。

  胰腺炎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严禁酒,高脂食物。饮酒和吃高脂肪大肥大肉的食物是引起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或迁延难愈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禁酒,禁吃大肥大肉。有因暴饮暴食引起坏死性胰腺炎而丧命者。

  2、盐也不宜多,多则增加胰腺充血水肿。

  3、调味品不宜太酸、太辣。因为能增加胃液分泌,加重胰腺负担。

  4、易产气使腹胀的食物不宜吃如炒黄豆、蚕豆、豌豆、红薯等。

【护理】

【治疗】

  急性胰腺炎预防措施包括去除病因和避免诱因,例如戒酒,不暴饮暴食,治疗高脂血症等。饮食有度。慎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对预防本病非常重要。同时,老年人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以防肠胃积热引起本病。

  积极防治胆系疾病是预防老年人慢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此外,与本病发病有关的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脂血症等也必须积极防治。积极、彻底地治疗急性胰腺炎。

  不酗酒、少饮酒。长期酗酒之人易引起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故从青年开始就应养成不酗酒或只是少量饮酒的良好习惯。如果患有慢性胰腺炎者,为防止病情发展,必须彻底戒酒。

  怡情节志、心情舒畅。宜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的精神刺激,心情愉快,则气机调畅,气血流通,可防本病。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急性发作时血白细胞升高,各种胰酶活性增高,发作间期胰酶活性正常或偏低。

  2.粪便检查 镜下可见脂肪滴和不消化的肌肉纤维。经苏丹Ⅲ酒精染色后可见大小不等的红色小圆球。该法可作为简单初筛的基本方法。

  3.其他 如糖耐量检查、血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均有助于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或帮助全面了解肝功能及胆道梗阻的情况。

  4.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 用脂肪及氮平衡试验,可以了解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分泌情况。淀粉耐量试验可以了解淀粉酶的分泌情况。

  (1)胰腺刺激试验:用肠促胰液肽(secretine)、缩胆囊素-缩胆促胰酶素(cholecys-tokinin-pancreozymin,CCK-PZ)或雨蛙肽(caerulin)静脉注射,可以刺激胰腺分泌,按时从十二指肠引流管取出胰液,观察胰液量、碳酸氢钠及各种胰酶分泌量。当慢性胰腺炎时,分泌量减少。

  (2)PABA试验:虽较简便,但敏感性较差,所受影响因素较多。胰腺功能损害较严重者易有阳性结果。

  (3)粪便糜蛋白酶测定对早期慢性胰腺炎者49%出现下降,严重的晚期慢性胰腺炎患者80%~90%明显下降。

  (4)胆固醇-13c-辛酸呼吸试验: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方法,如胰腺分泌的胆碱酯酶减少则可由呼出的13c标记的C02测出。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均较好。

  (5)最近的报道还显示:测定粪便中的弹力蛋白酶含量对于慢性胰腺炎有重要帮助,其敏感性达79%,如除外小肠疾病等影响因素,其特异性可达78%。弹力蛋白酶在慢性胰腺炎时粪便排出量下降。

  (6)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血中CCK-PZ含量,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帮助。正常空腹为60pg/ml,慢性胰腺炎病人可达8000pg/ml。这是由于慢性胰腺炎时胰酶分泌减少,对于CCK-PZ分泌细胞的反馈抑制减弱所致。

  血液生化:

  1.白细胞计数 轻型胰腺炎时,可不增高或轻度增高,但在严重病例和伴有感染时,常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也增高。

  2.淀粉酶测定这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但并不是特异的诊断方法。在发病早期,胰腺血管有栓塞以及某些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时,由于胰腺组织的严重破坏,则可不增高。有时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炎、腮腺炎、溃疡病穿孔以及肠道和胆道感染的情况下,淀粉酶也可增高。因此,有淀粉酶增高时,还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与体征,排除非胰腺疾病所引起的淀粉酶增高,才能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胰型同工酶可明显增高。对高度怀疑胰腺炎而淀粉酶正常者,对高淀粉酶血症的淀粉酶是否来源于胰腺,测定同工酶则更有价值。

  3.血液化学检查重型胰腺炎时,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血尿素氮升高,表明肾脏已有损害。胰岛受到破坏时,可有血糖升高,但多为一过性。出血性胰腺炎时,血钙常降低,当低于7mg%时,常示预后不良。

  4.放射免疫胰酶测定(RIA) 因淀粉酶测定对胰腺炎的诊断没有特异性,随着免疫测定技术的进步,许多学者寻找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即胰酶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当前,测定的酶大致有以下几种:免疫活性胰蛋白酶(IRT)、弹力蛋白酶Ⅱ(elastaseⅡ)、胰泌性胰蛋白酶抑制物(PSTI)、磷脂酶A2(PLA2)。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急性胰腺炎

  (1)腹平片:①胰腺部位的密度增强(由于炎症渗出所致);②反射性肠郁张(主要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横结肠);③膈肌升高,胸腔积液;④少数病例可见胰腺结石或胆道结石;⑤十二指肠环淤滞,其内缘有平直压迹;⑥仰卧位腹平片,表现“横结肠截断”征,即结肠肝曲,脾曲充气,即使改变体位横结肠仍不充气,这是由于急性胰腺炎引起结肠痉挛所致。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能见到以下征象:①胰腺头部肿大,十二指肠环有扩大;②胃窦部受压;③十二指肠有扩张、淤积现象;④十二指肠乳头部水肿或由于胰头肿大所致倒“3”字征;⑤胰腺假性囊肿时,可见胃肠受挤压现象。

  慢性胰腺炎

  (1)腹部平片:可能见到胰腺的结石和钙化影;

  (2)上消化道钡餐:可能见到受压或梗阻性改变;

  (3)ERCP:可能见到主胰管有局限性扩张和狭窄,或呈串珠状改变,管壁不规则,有时可见到管腔闭塞、结石或胰管呈囊状扩张等,根据主胰管的直径,慢性胰腺炎分为大胰管型(直径7mm)和涉及胰管(直径≤3mm)两种。前者适用于引流手术,后者需作不同范围的胰腺切除。

  2.超声检查

  急性胰腺炎

  (1)胰腺体积增大:在水肿型胰腺炎时,胰腺体积增大者少;而在重型胰腺炎时则多有增大,且胰腺轮廓模糊,表面不光滑,胰腺深面与脾静脉分界不清,有时胰腺前后界难以辨认。

  (2)胰腺回声增强:在水肿型胰腺炎可见部分胰腺回声增强,但在重型胰腺炎时可见胰腺内部大幅度凹凸不平,多有强回声,间有不规则低回声区。

  (3)腹腔渗液:在水肿型胰腺炎不多见,但在重型胰腺炎时多有之,其中多为弥漫性积液,也可为胰腺周围之局限性积液。经治疗之后也可发现胰腺脓肿及假性囊肿。

  慢性胰腺炎

  可显示胰腺假性囊肿、扩张的胰管和变形的胰腺,并可提示合并的胆道疾患。

  根据以上所述,结合临床特点,超声可以作为鉴别水肿型与重型胰腺炎的手段之一。

  3.CT检查

  CT扫描也可显示胰腺及其周围组织从轻度水肿、出血到坏死和化脓的各种病理变化。CT也能发现胰腺周围的积液和小网膜、肾周围间隙的水肿,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追踪观察胰腺假性囊肿。因不受胃肠积气与肥胖的影响,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手段,能清晰显示大部分病例的大体病理改变。根据慢性胰腺炎CT特征结合B超,将其影像学改变分为以下几型:①肿块型:胰腺呈局限性肿大,形成一边界清晰、形态比较规则的肿块,增强CT扫描可见到均匀的增强效应,胆、胰管无明显扩张;②肿块加胆管扩张型:除了肿块尚伴有胆管扩张;③弥漫肿大型:显示胰腺呈弥漫性肿大,无确切肿块,也无胰胆管明显扩张;④胰、胆管扩张型:显示胰、胆管双重扩张、胰头部无明显肿块;⑤胰管扩张型:显示胰管全程扩张。此外还可见胰腺钙化、胰管结石、胰腺囊肿等改变。上述分型有利于指导外科手术选择。

  4.纤维内镜检查

  (1)纤维胃镜检查没有直接的诊断价值,可能看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水肿与充血,胃后壁可能见到凸起的改变(肿大胰腺所致)。

  (2)纤维十二指肠镜除可看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外,可观察到十二指肠乳头部的异常或病变,特别是在壶腹部结石嵌顿引起的胰腺炎时,可看到凸起的乳头或结石,从而直接找到病因。

  (3)内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术(ERCP):只适合于急性症状控制后,作为了解胆道病变而使用。虽对胰管梗阻情况也能做出判断,但有造成胰腺炎再次发作、成为注入性胰腺炎的可能,故不宜常规使用。

  5.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尚不十分清楚的急性上腹痛或重型胰腺炎,腹腔镜检查可有一定意义。通过腹腔镜可见到一系列的病变,可分为准确征象和相对征象。

  6.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可显示出胰腺和胰腺周围动脉的血管病变(如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

  7.核素扫描 发病早期多正常,但在重型胰腺炎时,可见不均匀或不显影或局限性放射性缺损区。

  8.MRI 慢性胰腺炎时胰腺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T1加权像表现为混杂的低信号;后加权像表现为混杂的高信号。在MRI检查上,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困难。

  9.其他检查方法 心电图、脑电图等,对本病的诊断虽无直接帮助,但在重型胰腺炎时也多有改变,可作为诊断与治疗的辅助检查方法。

【鉴别】

  1.胆囊炎、胆石病胆囊炎的腹痛较胰腺炎轻,其疼痛部位为右上腹部胆囊区,并向右胸及右肩部放射,血尿淀粉酶正常或稍高;如伴有胆道结石,其腹痛程度较为剧烈,且往往伴有寒战、高热及黄疸。

  2.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多数为儿童及青年,开始在上腹部剑突下偏右方,呈剧烈的阵发性绞痛,患者往往自述有向上“钻顶感”。疼痛发作时,辗转不安、大汗、手足冷,痛后如常人。其特点为“症状严重,体征轻微”(症状与体征相矛盾)。血尿淀粉酶正常,但在胆道蛔虫合并胰腺炎时,淀粉酶可升高。

  3.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溃疡病穿孔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很快扩散至全腹部,腹壁呈板状强直,肠音消失,肝浊音缩小或消失。腹平片有气腹存在,更可能帮助明确诊断。

  4.肾绞痛 有时应与左侧肾结石或左输尿管结石相鉴别。肾绞痛为阵发性绞痛,间歇期可有胀痛,以腰部为重,并向腹股沟部与睾丸部放射,如有血尿、尿频、尿急,则更有助于鉴别。

  5.冠心病或心肌梗死 在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反射性放射至心前区或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电图改变,往往相混淆。然而,冠心病患者可有冠心病史,胸前区有压迫感,腹部体征不明显等,须仔细鉴别。

  6.其他原因导致的腹痛 如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肠系膜血管疾病及胃部恶性肿瘤。

  7.确定脂肪泻是否由胰腺疾病引起 由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脂肪泻,胰腺CT及ERCP检查常有异常发现。若以胰管狭窄为主,则应排除胰腺肿瘤可能。

  8.与胰腺恶性肿瘤的鉴别 两者均可致胰腺包块及腹痛或无痛性黄疸,采取包括ERCP、MRCP及内镜超声在内的检查也难将两者区别开。若CA19-9大于1000U/ml时或CEA明显升高时,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但常出现于晚期胰腺癌,也可通过ERCP刷检、超声内镜活检及发现邻近淋巴结肿大而确定诊断。若上述检查阴性而无法区别开时,则通过手术取病理活检。

【并发症】

  轻症急性胰腺炎极少有并发症发生,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则常出现多种并发症。胰腺脓肿, 胰腺假性囊肿,脏器功能衰竭,病情中可继发腹腔、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感染扩散可引起败血症。后期因机体抵抗力极低,加上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发生真菌感染。少数可演变为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及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它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还可引发其他一系列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假性囊肿的形成及十二指肠、共同通道的机械性梗阻,较少见的并发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并门脉高压、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尤其是脾动脉)及胰源性胸、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