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星形病毒胃肠炎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7-05 20:09浏览:

星形病毒胃肠炎(星状病毒胃肠炎,星状病毒性腹泻)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星形病毒(astrovirus)是由Madeley和Cosgrove于1975年首先描述并命名的。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28nm±0.5nm,因病毒表面有5~6个星芒状突起而得此名。有5个抗原型。可在人胚肾细胞中生长。

  (二)发病机制

  与肠腺病毒胃肠炎相同。

【症状】

  潜伏期24~36h。表现为轻度腹泻,水样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病程1~4天。

  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用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病人粪便中查见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法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可确诊。也可用ELISA、R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M抗体,利于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参见其他病毒性胃肠炎。

【治疗】

 

【检查】

  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用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病人粪便中查见病毒颗粒,或用ELISA和RIA法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可确诊。也可用ELISA、R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M抗体。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形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并发症】

  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