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吸收不良综合征(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脾痿,脾消)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7-05 20:04浏览:

【病因】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繁多,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病因及发病机理分为下列几类:

  一、 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系小肠粘膜(吸收细胞)有某种缺陷或异常,影响营养物质经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转运。包括乳糜泻(coeliac disease)和热带口炎性乳糜泻(tropicsprue)等。

  二、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纤维囊肿、胰腺结石、原发性胰腺萎缩等。

  2、胆盐缺乏 如肝实质弥漫性损害、胆道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症、回肠切除、肠内细菌过度繁殖(肠污染综合征)。

  3、肠粘膜酶缺乏 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

  (二)吸收不良

  1、小肠吸收面积不足 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

  2、小肠粘膜病变 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弟虫病,园线虫病等。

  3、肠壁浸润病变 如淋巴瘤、结核病、克隆病、whipple病等。

  4、小肠运动障碍 动力过速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影响小肠吸收时间,动力过缓如假性小肠梗阻、系统性硬皮病,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5、淋巴血流障碍 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症状】

  吸收不良综合征由于营养物、维生素、电解质吸收障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临床表现有:

  一、腹泻及其他胃肠道症状

  腹泻为主要症状,且最具特征。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粪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样光泽或泡沫,有恶臭。也可为水样泻。少数轻症或不典型病例可无腹泻。伴有腹鸣、腹胀、腹部不适,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恶心、呕吐。

  二、营养缺乏症状

  腹泻发生后,由于蛋白质丢失及热能供应不足,患者逐渐感乏力、消瘦、体重减轻,可出现贫血,下肢浮肿,低蛋白血症。

  三、维生素及电解质缺乏症状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维生素缺乏或电解质不足的症状。如维生素D及钙的吸收障碍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维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现舌炎、口角炎、周围神经炎等;维生素B12叶酸及铁吸收不良可引起贫血;钾离子补充不足可加重无力、软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现外,还具有原发病表现。

【饮食保健】

  1、高蛋白、高能量、低脂半流质或软饭,蛋白质100g/d以上,脂肪40g/d以下,总能量为10.46MJ(2500kcal),选择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蛋清、豆腐、脱脂奶等。植物油不宜多,腹泻严重者可给中链脂肪酸,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或要素膳及匀浆膳,以保证能量及正氮平衡。

  2、补充足够维生素 食物补充外,必要时注射补给。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K等。

  3、注意电解质平衡 特别

【护理】

 

【治疗】

  对于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由胆道系统及胰腺疾病所引起的吸收不良应注意原发病的治疗,胃肠道手术处理不当也是引起消化吸收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慎重处理手术伤口。此外还应注意预防寄生虫等的感染。

【检查】

  一、粪脂肪检查

  (一)苏丹Ⅲ染色镜检 正常时粪中不出现脂肪滴,如>10滴/高倍视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粪脂定量 正常<6g/24小时,>6g/24小时,可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

  二、脂肪平衡试验

  每日摄入试验餐,含脂肪70克以上,连续6天。收集后72小时(第4-6天)粪便测定脂肪含量,计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摄入脂肪(后3天)-粪脂(后3天)/(摄入脂肪)×100

  正常值:>95%,低于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碍。

  三、D-木糖吸收试验

  D-木糖(D-Xylose)为一种戊糖,口服后不经消化酶分解、直接经空肠粘膜吸收,不在体内代谢,从肾排出。如肾功正常、测定尿内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肠吸收功能。方法: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时尿,测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25g(25%),1.0~1.2g为可疑,<1.0g(20%)为异常。

  四、维生素B12吸收试验

  反映回肠吸收功能,先注射维生素B121000ug,使体内饱和,口服60钴标记维生素B122ug,收集48小时尿,测定60钴量,正常值:>8-10%,2-7%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于检查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五、BT-PABA(又称胰功肽)试验

  苯甲酰-L酪氨酸-对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后,在小肠经糜蛋白酸酶分解,游离的对氨苯甲酸易被小肠吸收,经肾排出,收集6小时尿测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六、钡餐X线全消化道检查

  可了解小肠分泌与运动功能及有关病变,如肠管扩张,狭窄、粘膜皱襞改变、憩室、瘘管等。

  七、小肠粘膜活检

  可通过空肠镜检查或小肠粘膜活检器,钳取空肠粘膜活组织检查,也可通过结肠镜逆行插入回肠末端取回肠粘膜组织检查,诊断价值很大。

【鉴别】

  本病主要应与结核性腹膜炎、巨结肠及食物不耐受性等鉴别。

【并发症】

  1.水和电解质紊乱本症患者常有低蛋白血症,全身总液量增多,使细胞外液呈低渗性,当出现呕吐、腹泻,易引起低渗性脱水及电介质严重紊乱,产生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钙和低血镁,引起相应症状。

  2.常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症,尤多见维生素A缺乏症,可出现眼角膜干燥软化,甚至穿孔。也常伴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口角炎。因生长发育滞缓,故少见佝偻症,常伴发营养性贫血。

  3.因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极易并发各种急慢性感染和传染病,特别多见肠道和呼吸道感染,易传染麻疹、结核等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消化道或全身霉菌感染也不少见。一旦发生感染常迁延不愈。得革兰氏阴性杆菌肠炎,败血症或泌尿道感染常不易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