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总管囊性扩张)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7-05 19:41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仍不清楚,对此假说繁多,大多数病例被认为是先天性发育不良所致。先天性因素具有两个方面:

  1.胆管壁薄弱,有认为管壁的支撑组织存在先天性缺损,或存在异位胰腺组织使管壁处于低张状态。

  2.胆总管远端梗阻,致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引起扩张。

  梗阻原因可以为先天性闭锁,或在胆管发育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产生狭窄;有人认为系胆总管远端自律神经不平衡而发生痉挛,或Oddi括约肌的神经肌肉共济失调所致;还有人认为系由胆总管十二指肠连接部成角,产生瓣膜样结构,而造成梗阻。引起胆总管囊性扩张的后天性病变,可能有炎症瘢痕、结石、胆管内或其周围肿瘤以及肿大的淋巴结等。新生儿肝炎可引起胆管上皮损害,导致胆管闭塞及其周围纤维化。胰腺的分泌压大于肝分泌胆汁的压力时,可使胰液易于逆流进入胆总管而引起炎症;胰腺炎或壶腹炎是引起胆总管远端梗阻的常见原因。总之,一般认为胆总管囊肿是管壁薄弱与远端梗阻二者结合的结果。

  (二)发病机制

  胆总管囊肿的分型方法不一,但多数趋向于分为3型:

  1.普通型 为最常见的一种,占80%以上,胆总管呈梭形或动脉瘤样扩张,末端狭窄,肝内胆管通常为正常状态,胆囊与胆囊管一般包含于囊内,也可以限于胆囊管以下的胆总管呈囊性扩张。

  2.憩室型 比较少见,从十二指肠壶腹部上缘至胆囊管下端,胆总管壁的一侧出现憩室样囊肿,其余胆管均属正常或轻度扩张。

  3.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亦称十二指肠内胆总管囊肿或Vater壶腹囊肿,是极少见的一种。

  囊肿呈圆形,位于胆总管一部或全部,大小不一,内径2~25cm,容量由数ml至万余ml,容量最大者为13340ml。囊壁可因炎症而肥厚,厚度1~10mm。壁内一般缺乏完整上皮,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可见散在柱状上皮细胞、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纤维,常存在炎症反应,可能有出血点甚至溃疡。囊肿远端胆管狭窄,或为囊肿压迫而成角。囊内含稀薄棕色液体,一般无菌;完全梗阻时,因肝功能不良,胆汁可呈白色;继发感染后色泽变深而混浊,可培养出大肠埃希杆菌。囊内偶见结石,但比想像的少见;而合并癌瘤者在胆管囊肿的病例中为2.5%,比不存在囊肿者的胆管癌的发病率(0.007%~0.041%)高得多,而且一般发病年龄较轻,平均为32岁,确诊后其平均存活时间为8个半月。胆囊通常较正常小,有时亦可增大。肝内胆管可以正常或轻度扩张,有的合并肝内胆管囊肿,并存在肝纤维化。肝脏可因胆总管远端梗阻而淤胆肿大,甚至发生胆汁性肝硬化,从而引起门脉高压症。亦可因门脉直接受囊肿压迫,而产生门脉高压症。囊肿感染可引起肝内胆管炎,甚至多发性肝脓肿,以及大肠埃希杆菌败血症。囊肿破裂,或因试探穿刺发生漏泄,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症状】

  症状多出现于儿童和成年期,据统计25%的病例在生后第1年作出诊断,60%在10岁前作出诊断,23%是在40岁以上才作出诊断,年龄最大者为78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上腹痛、右上腹肿块和黄疸,称为胆总管囊肿三联征,但仅占总数的1/3。55%~60%的病例有腹痛,60%~75%有肿块,65%~80%有黄疸。临床表现颇不相同,可以完全不痛,或为上腹部能耐受之钝痛,甚至是右上腹剧烈绞痛。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在儿童往往为最先注意到的症状,可为间歇性或进行性;婴儿进行性黄疸,应考虑到先天性胆道闭锁。黄疸重者可有皮肤刺痒、粪便灰白,尿暗黑色为胆汁尿的表现,黄疸程度与胆道梗阻和感染程度有直接关系。上腹或右季肋部可触及肿物,大的可占全右腹部,扪之有囊性感,固定不活动,小型囊肿可稍有移动。发生感染后,则出现明显触痛和反跳痛。如果是十二指肠内胆总管膨出,则同时有十二指肠梗阻症状。此外,尚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以及体重减轻等,发生感染则有寒战、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

  根据患儿幼年起间歇出现典型的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三大症状应考虑本病,但部分不具有三大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腹部B超、CT和胆道造影等做出诊断。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早期尽快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此病预防的关键。应补充各种脂溶性维生素(A、D、K等),以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

【检查】

  肝功能试验:查明黄疸的性质,对术前诊断亦属必要。大多数患者血、尿及粪的检查呈阻塞性黄疸所见。梗阻性黄疸的一系列检查均为异常,包括血清胆红素,主要是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也升高。可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肝功能不良的表现。少数患者各项检查指标可基本正常。合并囊肿内感染者可见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的炎症改变。

  本症有相当比例的病例,尤其是梭状形者病程中被发现血、尿的胰淀粉酶增高,而被误诊为单纯的急性胰腺炎。临床实际病例中确有合并胰腺炎者,但多数病例为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会反流入胆管、甚至肝内胆管,在毛细胆管中胰淀粉酶可通过肝静脉窦而反流入血循环所致,多非真性胰腺炎。

  1.X线检查 对诊断帮助很大。上腹部平片可见较密肿物阴影,胃肠X线钡剂造影或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可见胃受压向左前移位,十二指肠向左前下方移位,十二指肠弯增大。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结肠肝曲向前下方移位。胆囊造影经常失败,当血清胆红素大于3mg/dl时,口服或静脉造影均无显影可能;只有在未出现黄疸之前,静脉胆道造影还可能有价值。小的囊肿可望得到显示;大的囊肿则因造影剂被稀释而不显影。经皮肤肝穿刺作胆管造影,可能证实胆总管囊性扩张,但有泄漏胆汁的顾虑。经纤维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造影,如能成功,对诊断胆总管囊肿最有价值,但50%的病例术后有淀粉酶升高,个别病例可因诱发胰腺炎而死亡。术中作胆管造影,最为有效,能描绘出囊肿的轮廓与肝内胆管状态,对决定治疗方案可提供有利的根据。

  2.超声波检查 可发现恒定的液平段。断层显像仪能可靠地显示出腹腔囊肿的位置和大小。肝脏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识别肝内胆管状况,以及胆总管囊肿的位置和大小。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见大面积无血管区,提示囊肿所在位置。

【鉴别】

  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需与黄疸型肝炎、胆总管闭锁、溶血性黄疸鉴别;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者尚需与小儿常见的腹膜后及腹腔内肿物相鉴别,如肾积水、肾胚胎瘤、畸胎瘤、肝肿瘤、肠系膜及大网膜囊肿等;伴腹痛者需与肠套叠、肠憩室、胆道蛔虫、胆囊炎等鉴别;肝内胆管囊肿应与先天性肝囊肿鉴别。

【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黄疸,在儿童往往为最先注意到的症状,可为间歇性或进行性。黄疸重者可有皮肤刺痒、粪便灰白,尿暗黑色为胆汁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