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7-04 15:31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正常腹腔内脏位置的固定主要靠3个因素:
1.横膈的位置和膈肌的活动力。
2.腹肌力量,腹壁脂肪层厚度的作用。
3.邻近脏器或某些相关韧带的固定作用。
凡能影响造成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腹腔压力降低,腹肌收缩力减弱,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下垂。
(二)发病机制
由于病因及原发性疾病和体质的不同,其肌力低下的程度、韧带松弛的程度存有一定的差异,其下垂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如无力型者往往伴全身脏器下垂,其悬吊、固定脏器的组织韧带全部为低张力。而慢性消耗性疾病或久卧少动者,往往是腹肌张力下降,膈肌悬吊力不足和胃肝韧带松弛为主,常不合并全身脏器下垂。
临床表现
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症状。
1.腹胀及上腹不适 患者多自述腹部有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
2.腹痛 多为持续性隐痛。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
3.恶心、呕吐 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1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
4.便秘 便秘多为顽固性,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 由于胃下垂的多种症状长期折磨病人,使其精神负担过重,因而产生失眠、头痛、头昏、迟钝、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还可有低血压、心悸以及站立性昏厥等表现。
6.体检 可见瘦长体型,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动而不固定,有时用冲击触诊法,或患者急速变换体位时,可听到脐下振水声。上腹部易扪到主动脉搏动,常同时伴有肝下垂、肾下垂及结肠下垂的体征。
诊断
依据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以及饮水超声波试验,X线检查表现较易确诊。胃下垂的程度一般以小弯切迹低于两髂嵴连线水平1~5cm为中度,11cm以上为重度。
一、适宜吃的食物:
增加饮食营养,宜多食用有补益作用的高蛋白、高热量、多糖、低脂肪饮食。多食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杏仁、鲜藕汁、羊肉、狗肉、生姜等,可以使胃气升温,调理脾胃寒气,减轻症状。
经常食用对胃有益的食品,如卷心菜、胡萝卜、猴头菇、酸奶、山楂等。
二、不适宜吃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宜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饭后若感不适,可做短时间的平卧休息。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忌吃生冷与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烟、酒。忌大量饮用水及各种饮料,忌过多食用体积大的食物。
三、食疗方法
榛子 60 克,山药 60 克,党参 30 克,砂仁 15 克,陈皮 15 克,共捣烂,研成粉末,拌入少许白糖,每次取适量用开水冲服,每日 3 次。
猪肚 1 只,黄芪 30 克,龙眼肉 30 克,砂仁 50 克,加调料煮熟后分次食用。
鲫鱼 500 克,黄芪 50 克,枳壳 30 克,加调料烹制食用。
猪肚 250 克,白胡椒 15 克。将猪肚洗净切片,加水与白胡椒同煮熟, 当日分 2 次食用。适用于胃下垂及胃寒疼痛。
鸡蛋 1 只,打入碗内,不要搅散,隔水蒸至蛋白凝固、蛋黄未熟时 ( 一般用 2~3 分钟 ) 放入桂圆肉 10 余片,再蒸 10 分钟,即可食用。每日 1 次,连续服至病愈。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预防】
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要耐心坚持治疗、食物调理和康复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有了,定时定量,对体瘦者,应增加营养。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等。预防本病,还必须保持乐观情绪。也可采用简便易学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应积极彻底治疗,以减少本病的发生。
1.X线检查 胃肠钡餐造影可见:
(1)胃体明显向下、向左移位,重者几乎完全位于脊柱中线的左侧。
(2)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
(3)无张力型胃其胃体呈垂直方向,体部较底部宽大,胃窦部低于幽门水平以下,蠕动无力,紧张力减退,钡餐滞留,6h后仍有1/4~1/3残留胃内。
(4)十二指肠壶腹部受牵引,拉长,其上角尖锐,十二指肠第二部常位于幽门管后面,即向左偏移。
(5)十二指肠第3段可因肠系膜动脉压迫而呈十二指肠壅滞。
2.饮水超声波检查 饮水后测知胃下缘移入盆腔内。
1.与急性胃扩张鉴别 急性胃扩张常发生于创伤,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数小时至一两天内或饱餐后不久出现,患者感上腹胀满或持续性胀痛,继而出现呕吐,主要为胃内容物,量小,但发作频繁,虽吐而腹胀不减,患者可迅速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X线腹部平片可见扩大的胃饱和致密的食物残渣阴影,服少量的钡剂可见扩张的胃型。询问病史有助鉴别。
2.胃潴留 功能性胃潴留多由于胃张力缺乏所致。此外,胃部或其他腹部手术引起的胃运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疾病、糖尿病所致的神经病变,以及迷走神经切断术等均可引起本病。尿毒症、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全身或腹腔内感染、剧烈疼痛、严重贫血以及抗精神病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的应用也可致本病。呕吐为本病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如有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音,即提示胃潴留。进食4h后,仍可从胃反出或自胃腔内抽出食物则可获证实。胃肠钡餐检查时,钡剂在4h后的存留50%,或6h后仍未排空,均为本症之佐证。
本病应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胃癌、胃扩张、幽门梗阻等病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