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原发性十二指肠炎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食刺激性食物、饮酒、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本病亦可伴发十二指肠其他疾病或肝胆胰等周围器官疾病,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合并存在,故认为可能与其病因相同。有人认为十二肠炎可演变为十二指肠溃疡,其依据为: (1)炎症开始时酸度正常,以后由于炎症进展干扰了十二指肠对胃液分泌的抑制过程,导致高酸产生而形成溃疡。 (2)十二指肠炎时表皮细胞因炎症破坏而丧失,但腺管部细胞增殖可以予以补偿。当腺管细胞因衰竭而不能补偿丧失时,可产生糜烂,继之形成溃疡。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多由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如钩虫、兰氏贾第鞭毛虫等)及真菌、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等累及十二指肠而引起特异性炎症。 (二)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腺体减少,绒毛萎缩;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炎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浸润。按其炎症程度和分布,分为浅表性、间质性和萎缩性3种。 1.浅表性 此型最常见,约占50%~80%,炎症仅限于绒毛,绒毛变短,呈圆钝或畸形,上皮细胞常有退化现象,细胞趋于扁平,胞质出现空泡,核染色质稀疏或固缩,刷状缘变薄至消失。绒毛间区充满炎症细胞,黏膜肌层与十二指肠腺基本正常。 2.间质性 炎症细胞浸润主要见于接近黏膜肌层的肠腺隐窝,有时涉及整个固有层,伴有淋巴滤泡增生。 3.萎缩性 黏膜变薄,绒毛显示不同程度的萎缩,常有重度的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并见大片脱落,从而出现糜烂,有时见胃上皮化生;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杯状细胞、黏液细胞及嗜银纤维增生,黏膜肌层断裂、增生,肌纤维有退行性变;固有层有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并有淋巴滤泡增生。【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可有上腹饱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 2.上腹痛 类似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多为饥饿痛、夜间痛,进食后缓解。 3.上消化道出血是糜烂性十二指肠炎的一种并发症,可有黑便或呕血。 4.常见的体征有上腹部轻度压痛,部分患者可有舌炎、贫血和消瘦等。 确诊有赖于内镜下所见和内镜直视下取黏膜活组织检查。【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1.原发性十二指肠炎 少食或不食刺激性食物、饮酒及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物)。 2.特异性十二指肠炎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克罗恩病、肠结核、寄生虫及真菌性肠炎等。【检查】 胃液分析及血胃泌素测定:正常或较高,部分患者与十二指肠壶腹部溃疡相似,但无诊断价值。 1.X线钡餐检查 十二指肠球部有激惹痉挛、运动增快、皱襞增粗及紊乱等表现,但不能据此而确立诊断。 2.内镜检查可分4型 (1)浅表型:黏膜充血水肿,反光增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 (2)出血糜烂型:黏膜发红,可见点状、片状糜烂灶或出血灶。 (3)萎缩型:黏膜变薄、苍白,以白为主,可见黏膜下血管显露。 (4)增生型:黏膜粗糙不平或细颗粒结节状改变。【鉴别】 本病需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腺增生、胃泌素瘤及肠结核和crohn病等引起的十二指肠病变鉴别。【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并不少见,国内报告发生率在3.4%~35.5%范围。多为黑粪或柏油样便,也有呕血者。有的出血为首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