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十二指肠憩室主要是先天性发育不佳,造成十二指肠肠壁局限性向外呈囊状突出(原发性憩室)或由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形成的疤痕牵拉所引起(继发性憩室)。 (一)发病原因 憩室产生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多认是先天性肠壁局限性肌层发育不全或薄弱。在肠内突然高压或长期持续或反复的压力增高时,肠壁薄弱处,肠壁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脱出而形成憩室。亦可由于肠壁外炎症组织所形成粘连瘢痕的牵导致憩室的发生。因此不同类型的憩室,其产生原因也有所不同。 1.先天性憩室 少见,是先天性发育异常,出生时即存在。憩室壁的结构包括肠黏膜、黏膜下层及肌层,与正常肠壁完全相同,又称为真性憩室。 2.原发性憩室 因部分肠壁有先天性解剖上的缺陷,由于肠内压增高而使该处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向外脱出形成憩室,此种憩室壁的肌层组织多是缺如或薄弱。 3.继发性憩室 多是因为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收缩或慢性胆囊炎粘连牵拉所致,故均发生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又称为假性憩室。 (二)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 十二指肠憩室以单发性多见,多发性的很少。原发性憩室的70%位于十二指肠的第二部,20%的憩室位于十二指肠的第3部,10%位于第4部。继发性憩室则多在十二指肠的第1部。约85%憩室位于十二指肠第二部内侧壁,其中绝大部分又位于乳头附近。由于憩室与穿过十二指肠内侧缘的血管和胆总管密切相关,因此认为十二指肠憩室系由肠壁经过这一弱点逐渐向外突出所致。此处憩室多位于胰腺表面或胰腺后面,甚至嵌入胰腺组织中。常因此可引起梗阻,产生胆管炎及胰腺炎等并发症。 2.病理改变 憩室的大小、形态各异,依其解剖位置,肠内压力影响及产生憩室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为0.5~10cm大小,形状可呈圆形、椭圆形或管状等。憩室颈部大小与症状的产生有关,颈部开口较宽者,憩室的内容物容易引流出来,可以长时间无症状发生;如开口狭小,或因炎症反应导致开口狭小、憩室增大,则肠内容或食物进入憩室后滞留其中,致食物残渣腐败,细菌感染产生憩室炎、肠石和其他并发症。 3.病理分型 根据憩室突出方向与十二指肠腔的关系,可分为腔内型憩室和腔外型憩室。临床常见的为腔外憩室,而腔内憩室罕见。 (1)腔内型憩室:憩室壁是由两层肠黏膜和其间少许黏膜下结缔组织构成,呈息肉状或囊袋状附着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于肠腔外触之如似肠腔内息肉。部分病例十二指肠乳头位于憩室内。故易引起胆道、胰腺疾病以及十二指肠腔内堵塞,并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此类病例常伴有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畸形。 (2)腔外型憩室:憩室多为圆形或呈分叶状,颈部可宽可窄。多为单个,约10%病人可有两个以上腔外憩室或并存其他消化管憩室。70%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内侧与胰腺在解剖上关系密切,30%在横部或上升部。【症状】 依靠胃肠钡餐检查,一些较小而隐蔽的憩室,尚需在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时始能发现。 十二指肠憩室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仅于X线钡剂检查,纤维内窥镜检查,剖腹探查或尸检的偶然发现。憩室的大小与症状程度不呈正相关。当憩室并发炎症时,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右上腹或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打呃、腹胀、腹泻甚至呕血和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腹泻可能是影响胰腺功能或憩室内细菌过度繁殖所致吸收不良。若憩室穿孔可引起腹膜炎症状,嵌入胰腺的穿孔,疼痛剧烈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症状,血、尿淀粉酶增高。若憩室压迫胆总管时可以出现胆管梗阻、发热、黄疸、上腹胀等症状。若在上腹偏右固定于憩室区有局限性深压痛,可提示憩室有慢性炎症存在。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无典型症状,临床难以作出正确诊断,即使因并发症而产生一些症状,也常与溃疡病、胆道疾病和胰腺炎的临床症状相混淆而不易鉴别。十二指肠憩室的确诊,须仔细排除可引起相应症状及体征的其他疾病,并有赖于X线检查、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造影等检查加以证实。【饮食保健】 1. 十二指肠憩室建议要注意规律饮食,吃好消化的食物,馒头米粥蔬菜可以多吃,少吃辛辣油腻冷凉食物,像辣椒,肥肉生葱生蒜要少吃或不吃。 以上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护理】 十二指肠憩室多无临床症状,故在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中发现了憩室,不要草率地和“上腹症状”结合起来判断,而要详细检查有关脏器,最后才作出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治疗】 注意预防上消化道炎症。【检查】 当憩室引起胆道梗阻时,可引起剧烈腹痛,如累及胰腺,则血清和尿淀粉酶升高。 1.X线钡餐检查 可发现十二指肠憩室,表现为突出于肠壁的袋状龛影,轮廓整齐、清晰,边缘光滑,加压后可见龛影中有黏膜纹理延续到十二指肠,有的龛影在钡剂排空后见到,为憩室腔内残留的钡剂阴影。较大的憩室,颈部较宽,在憩室内有时可见气液面。当憩室周围肠黏膜皱襞增粗,轮廓不整齐,局部有激惹征象或憩室排空延长,或有限局性压痛,可认为是憩室炎的表现,如憩室固定不能移动,是有憩室周围炎的表现。 继发性十二指肠憩室,常伴有十二指肠球部不规则变形并有肠管增宽阴影。 当憩室较小或颈部狭窄,其开口部常被肠黏膜皱襞掩盖,或憩室内充满大量食物残渣,而不易发现憩室的存在,如有少量钡剂进入憩室或可见一完整或不完整的环影。用低张十二指肠X线钡剂造影可增加憩室的发现率。 2.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 除可发现憩室的开口外,尚可了解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为决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3.胆道造影 可用静脉胆道造影、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ERCP)等方法检查,以了解憩室与胆管、胰管之间的关系,对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参考意义。一般憩室与胆、胰管的关系可有①胆、胰管开口于憩室底部;②胆、胰管开口于憩室侧壁或颈部等 。这些胆、胰的异常开口常伴有Oddi括约肌的功能不正常,因而容易引起憩室内容物的逆流或梗阻而导致胆管炎或胰腺炎。 4.CT检查 憩室通常表现为突出于十二指肠肠壁之外的圆形或卵圆形囊袋状影,浆膜面轮廓光滑。由于憩室多由一窄颈与肠腔相连,CT除可显示进入其内的阳性造影剂影外,常可见其内含有气体影。需要注意的是,当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内侧憩室内进入阳性造影剂时,有可能被误为胆总管下端结石。 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附近,CT表现为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与胰头之间的囊袋状造影剂外突影,突出于降段轮廓之外;当阳性造影剂未能进入憩室内时,则表现低密度液体影。 水平段和升段的憩室,表现为在肠管主层面之上或下出现的囊袋影,位于上壁的憩室内多含有气体。憩室较大时可类似肠管的形态,此时注意连续层面的观察,可明确其与肠管的关系。 合并憩室炎或憩室周围炎时,可见憩室壁增厚,憩室侧的肠壁或周围出现水肿、密度减低,并伴有索条状影,脂肪间隙密度升高。发生于降段内侧壁的憩室炎,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与胰头间的距离增宽,其间出现低密度影,降段外侧壁正常;而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水肿增厚则是以肠管为中心的全周性的改变。【鉴别】 本病诊断需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胆管炎、腹腺炎等相鉴别。【并发症】 憩室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但多数是其入口较小,一旦肠内容物进入憩室又不易排出而潴留时,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或者憩室内虽无肠内容物潴留,但它也可能压迫邻近器官而产生并发症。故对于由憩室所继发的一些病理变化的了解很重要。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较多,如十二指肠部分梗阻、憩室炎、憩室周围炎、憩室内结石、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恶变、大出血、穿孔、胆管炎、憩室胆总管瘘、十二指肠结肠瘘、梗阻性黄疸等。 1.憩室炎与憩室出血 由于十二指肠憩室内容物潴留,细菌繁殖,炎性感染,可引起憩室炎继之憩室黏膜糜烂出血。亦有憩室内异位胃黏膜,异位胰腺组织,引起出血,或憩室炎症侵蚀或穿破附近血管发生大出血,以及少见憩室内黏膜恶变出血。 2.憩室穿孔 由于憩室内容物潴留,黏膜炎性糜烂并发溃疡穿孔,多位于腹膜后,穿孔后症状不典型,甚至剖腹探查仍不能发现,通常出现腹膜后脓肿,胰腺坏死,胰瘘。若剖腹时发现十二指肠旁蜂窝织炎或有胆汁、胰液渗出,应考虑憩室穿孔可能,需切开侧腹膜仔细探查。 3.十二指肠梗阻 憩室引致十二指肠梗阻多见于腔内型憩室,因憩室充盈形成息肉样囊袋而堵塞肠腔。或较大的腔外型憩室因内容物潴留压迫十二指肠所致梗阻,但大多数是不全性梗阻。 4.胆、胰管梗阻 多见于乳头旁憩室,腔内型或腔外型均可发生。因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下方或两侧,甚至于憩室边缘或憩室内,致使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憩室机械性压迫总胆管、胰管,致胆汁、胰液滞留,腔内压力增高,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胆总管末端水肿,增加逆行感染机会并发胆管感染或急、慢性胰腺炎。Lemmel曾将十二指肠憩室合并有肝、胆、胰腺疾病时所表现的症状群称为Lemmel综合征,亦有人称之为十二指肠憩室综合征。 5.伴发病 十二指肠憩室的病人中常伴有胆道疾病、胃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炎、结石、寄生虫等,它们之间互为影响是并发或伴发,已无争议,两者同时存在占10%~50%,其中伴发胆道疾病者应属首位。常是“胆道术后综合征”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处理十二指肠憩室的同时,要注意不要遗漏这些伴发病的存在。 憩室内形成粪石和胆石,其中尤以胆石的发病率为高,此乃因十二指肠憩室反复引起逆行性胆总管感染,造成胆总管下段结石。大西英胤等收集部分世界文献,统计十二指肠憩室合并胆石的发病率为6.8%~64.2%,可见日本人的发病率比英美人高。有人指出,在处理胆石症时(事先未发现十二指肠憩室),同时处理憩室的情况日益多见。遇到法特乳头开口正好在憩室内和(或)合并胆石症者,其处理较为困难。术前应有所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