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6-20 13:59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需氧、有芽孢、无荚膜、能运动、革兰氏阳性杆菌,芽孢能耐受100℃30分钟。该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常见于土壤、污水和尘埃中;在16—45℃能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5℃,为条件致病菌。很多患者发生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多是因为进食了保存温度不当(20~37℃)和放置时间较长(大于6小时)的食品。
(二)发病机制
蜡样芽孢杆菌进入人体后能产生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毒素,前者为致吐肠毒素,后者为致腹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刺激胃肠粘膜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潜伏期长短不一,如摄入活菌为主,约为食后6~14h。骤起腹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较少,少数患者有发热。腹泻型食物中毒多为存储不当的蛋白质食品及果汁类引起;呕吐型多为存储不当的碳水化合物食品引起。如摄入细菌毒素为主者,潜伏期较短,1~5h,甚至可短到数十分钟,以呕吐为主,伴有腹痛。少数继发腹泻,发热症状不明显。多为自限性,持续4~24h恢复。
凡进食剩米饭、剩菜、凉拌菜、米粉或其他变质食物6~14h出现呕吐、恶心、腹痛、腹泻者,均应怀疑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确诊可以从可疑食物及患者粪便中培养出蜡样芽孢杆菌。菌量应达到每克粪便含105或以上才有诊断意义。其细菌应作血清型及生物型鉴定,并应进行肠毒素试验,确定有无致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