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6-19 07:57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或肠结核。病变淋巴结若破溃可引起结核性腹膜炎。
(二)发病机制
本病多见于童年期,它可以是原发的,也可能是继肠结核或肺结核而续发的。在原发病例,其细菌大都是直接透过健康的肠壁而进入淋巴结,或者是肠壁的原有病变已经完全愈合未留痕迹。在继发病例,则大多数在肺或肠有明显的病灶。淋巴结受累最多的是在回盲部,在盲肠及升结肠内侧的腹膜后间隙中,以及在小肠系膜下端部分。偶尔,上腹部的淋巴结也可以有结核性病变。随着病期的不同,受累的淋巴结可以有急性肿大,呈干酪变,化脓,或者硬结钙化等不同的变化。有些钙化的淋巴结可以坚硬如结石,在X线检查时与肾脏结石或胆囊结石甚为相似,常需通过肾盂造影或胆道造影才能鉴别。有些淋巴结的干酪变或冷脓肿可相互融合成团,其大如拳,须开腹探查方能鉴别。
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以疑似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
1.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症状:患者疲倦不适,时感脐部或右下腹有间歇性腹痛,痛剧时可伴有恶心、呕吐。1~2天后疼痛减轻,但以后又可发作加剧。持续低热,经常腹泻,水样便和黑臭便也是常见的症状。
(2)体征:腹部胀满和压痛。压痛以右下腹最显著,该处有时并可摸得少量肿块,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2.慢性的肠系膜淋巴结核
(1)症状:腹泻及脂性下痢。病人因长期慢性腹泻及因淋巴结的肿大,常有营养不良,如消瘦、贫血和疲乏等。如并有腹膜的结核者,症状更将加剧。患者常有中等度的热型,食欲不振,消瘦显著,精神倦怠。
(2)体征:腹部膨隆,慢性压痛。
诊断
1.病史 有进食未消毒的牛奶史、结核接触史或者结核病史。
2.临床特点
(1)消化道症状及体征:腹痛、腹泻或便秘、腹部肿块。
(2)结核中毒症状:发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
(3)抗结核治疗有效。
3.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或其他免疫学检查阳性。
4.X线检查 肠系膜有干酪样坏死病灶。
预防结核病的感染是预防本病基本措施。
一、 控制传染源,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人。痰结核菌阳性患者早期接受合理化疗,痰中结核菌可在短期内减少,以至消失,几乎100%可获治愈,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化疗是现代防痨工作的中心环节。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是对怀疑病人及时进行X线胸片和菌细菌学检查。
二、 切断传染途径。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患者用过的食具可煮沸,被褥在列日下暴晒,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平时应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洁,勤洗澡、勤换衣。
三、 保护易感人群。
(一) 接种卡介苗,它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接种对象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大中小学生和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地区人员;但接种卡介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也是相对的,应重视其它预防措施。
(二) 提高抗感染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良好的卫生、生活行为习惯,不抽烟、不酗酒、勤洗澡、保证充足的睡眠,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感冒,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与结核病人接触,探视病人应在医生允许情况下或带口罩等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