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6-19 07:43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由于先天性解剖变异和(或)后天性因素引起局部解剖的改变,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
1.先天解剖变异
(1)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十二指肠水平部位于腹膜后,从右至左横跨第三腰椎和腹主动脉,其上前方有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神经鞘骑跨。肠系膜上动脉一般在第一腰椎水平处分出,与腹主动脉呈50°~60°角。正常成人在十二指肠水平部前方有时可见肠系膜上动脉的压迹,如果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或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的分支部位过低,可压迫从中间通过的十二指肠引起梗阻症状。
(2)十二指肠位置高:由于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或增厚,致使十二指肠位置较高,引起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压迫症状。
(3)脊柱前突:脊柱前突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角度过小。
2.其他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情况
(1)瘦长体型:瘦长体型及各种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肠系膜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支撑作用,内脏下垂牵拉肠系膜常为本病的重要病因。
(2)手术后粘连:腹腔内手术后粘连牵拉肠系膜可造成肠系膜上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明显压迫。
(二)发病机制
本病是由于十二指肠水平段或升段在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固定组织(如腹主动脉和脊柱)的前后夹持下遭致压迫所致。
1.其机制
(1)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成为锐角。
(2)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动脉分支的距离短缩。
(3)内脏下垂。
(4)胎儿期肠管分流异常等。
2.鉴于以上解剖的关系加上以下因素
(1)急剧体重减轻。
(2)身体瘦长。
(3)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卧床。
(4)腹膜后肿瘤。
(5)束腰或脊柱石膏固定术等易诱发本病发生。
1.症状 病人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典型者表现为餐后上腹部胀痛或绞痛,有时疼痛可位于右上腹、脐上甚至后背部,常于进食后2~3h发作,俯卧位或胸膝位可以减轻、缓解症状。部分病人可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类似的疼痛。由于十二指肠淤滞和胃潴留,病人反复出现呕吐,呕吐多发生于进餐后,伴有或不伴有腹痛,呕吐物多为混有胆汁的宿食。进食后仰卧位、站立或坐位易呕吐,体位改变,侧卧、伏卧或胸膝位可减轻症状。
由于反复呕吐及食欲减退,病人可以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且多伴有情绪改变。
2.体征 发作时上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和振水音并可触及扩张的十二指肠。
典型的症状加上特征性的X线钡餐比较容易确诊。
一般无特异,长期不能正常进食者可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化验指标异常。
1.X线钡餐检查 X线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钡剂通过延迟,甚至呈直线状中断;近端十二指肠肠管明显扩张,在部分病人还可见到压迫近端肠管逆蠕动增强构成的钟摆运动;取俯卧位时即可见压迫解除,钡剂顺利通过,近端扩张消失。
2.血管造影检查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解剖角度的关系,通常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夹角小于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