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隐孢子虫病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6-12 15:44浏览: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隐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生长的寄生原虫,属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球虫亚目,隐孢子虫科,隐孢子虫属。虫体呈球形,直径为2~4μm,其生活史与孢子虫纲的其他原虫相似,包括无性的裂殖生殖、有性生殖及孢子生殖,三者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其卵囊呈卵圆形,直径为2~6μm,卵囊壁光滑,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新月形子孢子。当其被人或动物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子孢子从卵囊壁的裂隙中逸出,附着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刷沿,并被封入纳虫空泡内发育为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先发育为含8个小核的滋养体,然后进一步发育为有8个裂殖子的Ⅰ型裂殖体。裂殖体成熟破裂后,裂殖子再次侵入其他小肠上皮细胞,继续进行Ⅰ型裂殖生殖或者发育为仅含4个裂殖子的Ⅱ型裂殖体。由成熟的Ⅱ型裂殖体释放出的裂殖子则分别发育分化成雌(大)、雄(小)配子体,然后分别产生出雌、雄性配子,最后雌雄性配子结合为合子并发育成卵囊。

  卵囊有薄壁与厚壁两种,前者约占20%,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新的宿主细胞继续进行裂殖生殖,造成宿主体内的重复感染。厚壁卵囊在宿主体内孢子化,囊壁为双层,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经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有感染性。10%甲醛溶液或5%氨水可使之灭活,经65℃ 30min,也可使卵囊的感染力丧失。

  目前认为已发现的隐孢子虫至少有6种,人和哺乳动物的隐孢子虫感染几乎都是由微小隐孢子虫所引起,但国内左仰贤等报道,他们曾从一头33天龄的小牛粪便中同时发现微小隐孢子虫及鼠隐孢子虫卵囊。

  (二)发病机制

  本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数人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人推测微小隐孢子虫可能产生肠毒素,他们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的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有人发现来

  源于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的肠上皮细胞的前列腺素E2具有刺激Cl-主动分泌和抑制中性NaCl吸收的作用。

  隐孢子虫在人体和动物体内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基本相似,病变主要见于小肠和结肠,胃与食管也可被累及。小肠病变部位的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隐窝上皮细胞增生同时隐窝明显加深,黏膜表面的上皮细胞呈短柱状,胞核排列不规则,绒毛上皮层及固有层均可见单核细胞及多核炎性细胞浸润。结肠黏膜的病理变化与小肠相仿。在患者痊愈后,上述病变可以恢复正常。感染延及胆囊时,可引起急性和坏死性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变硬,黏膜面变平并可出现溃疡,镜下可见胆囊壁坏死并伴有多核细胞浸润。在肺部隐孢子虫感染患者的肺组织活检标本中可见到活动性支气管炎及局灶性间质性肺炎等病变。

【症状】

  潜伏期4~14天。

  1.急性胃肠炎型 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每天4~10次,糊状便或水样,偶有少量脓血,可有恶臭。常伴上腹不适、疼痛,甚至恶心、呕吐。部分有发热。病程自限,多在2周内自然缓解。无复发,预后良好。

  2.慢性腹泻型 主要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特别是艾滋病患者。起病缓慢,腹泻迁延不愈,水样便,量多,每天1~10余升不等,每天10次左右。偶有血性便,多伴腹痛,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维生素缺乏等。病程可持续3~4个月甚至1年以上,可反复发作。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任何引起急慢性腹泻的疾病都应与之鉴别,特别是细菌感染性胃肠炎。

【饮食保健】

  口服大蒜素每次20~40mg,首次加倍,每天4次,6天为一疗程,1~3疗程后粪检卵囊大多阴性。

【护理】

【治疗】

  病人与病畜的粪便应加强管理以防止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个人卫生。卵囊在外界抵抗力强,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杀死,10%福马林,加热65~70℃30分钟可杀死卵囊。病人用过的肠镜等器材、便盆等,在3%漂白粉澄清液中浸泡15分钟后再予清洗。病人应适当隔离。注意个人卫生,搞好个人防护。

【检查】

  1.粪便检查 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或脓细胞,但无红细胞,少有吞噬细胞。粪便中找到卵囊,一般用金胺-酚染色法进行筛查,可疑虫体时可用改良抗酸染色法,二者联用效果最理想。

  2.病原体检查 收集患者粪便或呕吐物,查隐孢子虫卵囊是主要检测手段。可用直接涂片或浓集法,特殊染色检测。

  3.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特异性抗体。IgM抗体出现早,但消失快,不易检测到;IgG抗体在感染后两个月左右出现,可持续1年余,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单克隆抗体测定,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

  4.必要时可用小肠粘膜活检。

【鉴别】

  应注意与霍乱,病毒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和肠阿米巴相鉴别。

【并发症】

  可并发胆囊炎和肺部感染。偶见反应性关节炎;婴幼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