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13-05-27 08:26浏览:
次
(一)发病原因
念珠菌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当机体全身和局部抵抗力降低或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使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时,念珠菌便会大量生长而致病。因此,念珠菌食管炎多见于:
1.肿瘤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并接受放射治疗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者。
2.长期接受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
3.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4.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有明显糜烂或溃疡者。
5.艾滋病或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患者。
(二)发病机制
正常口腔中的念珠菌是与之竞争的细菌控制之下,只有在宿主的抵抗力被削弱或用抗生素杀灭了细菌,才使真菌侵入食管上皮产生坏死的、烂皮样的假膜。假膜中含有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的碎屑和念珠菌的菌丝体。假膜脱落,黏膜面充血、溃疡。总之,溃疡和假膜是特征性所见。
主要症状为咽疼、吞咽疼和咽下困难。其症状的轻重与炎症发生的缓急和程度有关。可有厌食、呕血甚至出血。婴儿常伴发口腔鹅口疮,成年念珠菌性食管炎可以在没有念珠菌性口炎的情况下发生。
主要依靠内镜检查,结合真菌检查。有上述严重的原发病、长期接受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治疗者及免疫缺陷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等症状,应及早行内镜检查。
食管真菌的医源性感染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广谱抗生素、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剂均可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间的生物平衡,导致真菌的过度增生及上皮感染。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食管和内脏的真菌感染。此外,硬皮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也可因食管淤滞导致真菌的移生和感染。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是预防真菌性食管炎最有效的方法。
1.血常规 常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2.血清学试验 测定已感染病人血清凝集滴度有2/3病人高于1∶160;用放免法和酶联法检测血清中甘露聚糖抗原(念珠菌细胞壁上的多糖);用琼脂凝胶扩散和反向免疫电泳检测念珠菌抗体;在已感染者血清中抗原及其抗体滴度有1/3迅速升高。
1.食管X线钡剂检查 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主要病变在食管的下2/3,可表现为蠕动减弱或弥漫性痉挛。食管黏膜粗乱、不规则或呈颗粒状,宛如钡剂内混有多数微小气泡。晚期病例,黏膜呈结节状,致使钡柱外观如卵石样,颇似静脉曲张。有时可显示深在溃疡。在慢性病例,炎症病变向管壁深部发展,可造成节段性狭窄,甚至酷似食管癌。但食管X线钡剂造影正常并不能排除食管念珠菌病存在。
2.食管镜检查 是确诊该病的惟一方法,镜下食管黏膜呈现水肿、充血、糜烂、溃疡,触之易出血。黏膜表面覆盖白色斑点或假膜。进行活检及细胞刷涂片和培养。若培养阳性尚不足以诊断,因念珠菌是胃肠道一种共生菌。必须涂片见有真菌菌丝,活检组织见有菌丝侵入上皮方可确诊。
鉴于念珠菌性食管炎病人多继发于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原发病,因此及时检查发现,早期作出诊断和进行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