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消化疾病 > 文章内容

急性胰腺炎

作者:admin发布时间:2013-03-11 20:23浏览:

急性胰腺炎
    【 病史采集】
    1.诱因:饮酒、暴饮暴食、胆道疾病、ERCP术后、某些药物、手术创伤等。
    2.中上腹痛、性质、程度、左上腹及左腰背放射、加重或缓解因素及发展过程,呕吐及腹胀情况。
    3.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
    4.全身表现:发热、黄疸、呼吸困难及休克等。
    【 物理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大小便情况、病人体位、面容及全身系统检查。
    2.专科检查:
(115) 腹部体征: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移动性浊音。
(116) Grey-Turner征(腰部皮肤呈灰紫色斑)或Cullen征(脐周皮肤青紫)。
    【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淀粉酶、肌酐、尿素氮、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血清脂肪酶、血清胰蛋白酶、血清正铁血红蛋白及淀粉酶同功酶测定等。
    2.特殊检查:
(117) 胸腹部X线平片。
(118) 肝胆胰、腹腔超声或胰腺CT。
(119) 心电图检查。
(120)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腹水化验检查。
    【 诊断要点】
    1.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121) 突然发作性上腹部持续疼痛。
(122) 血清或尿淀粉酶显著升高,淀粉酶与肌酐清除率比值(CAm/ccr%)增高。
(123) 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麻痹,胸部X线平片可见胸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等。
(124) B超及CT检查:胰腺肿大,胰周围边缘模糊。
    2.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
    (1)突然发作性上腹或全腹持续剧烈疼痛,压痛或反跳痛,伴有高热和休克症状;
    (2) 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3)麻痹性肠梗阻;
    (4)血尿淀粉酶可显著增高,或出现与病情不相符的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5)血清钙降低≤2mmol/L;
    (6)血清正铁血红蛋白阳性;
    (7)尿量<50ml/h,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者),血清白蛋白降低<32g/L;
    (8)凝血试验异常,严重者发生DIC;
    (9)低氧血症,PO2<8kPa,可发生ARDS;
    (10)B超:胰腺组织回声不均匀。CT检查:胰腺实质密度增高或降低,胰腺体积增大。
    【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穿孔;
    2.胆石症和胆囊炎;
    3.急性肠梗阻;
    4.急性心肌梗塞;
    5.其他,如肠系膜血管栓塞、异位妊娠、肾绞痛、高位阑尾炎等。
    【 治疗原则】
    抑制胰腺分泌、镇静解痉止痛、纠正水盐酸碱失衡、控制继发性感染,积极治疗并发症。
    1.严密观察体温、脉博、呼吸、血压与尿量、腹肌紧张、压痛程度和范围、腹胀、腹围、腹水、白细胞计数及血尿淀粉酶变化、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等。
    2.抑制胰腺分泌:
(125) 禁食及胃肠减压;
(126) 抗胆碱药和抑酸药:可用阿托品、654-2,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127) 生长抑素(Somatostain)类:如奥曲肽(善得定Octreotide)。开始100ug静脉注射,以后按每小时250ug持续静脉滴注,持续5~7天。
    3.抑制胰酶活性:适用于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早期,抑肽酶(Trasylol)2万u/kg/d,分二次溶于葡萄糖液静脉滴注。
    4.镇静解痉止痛:
(128) 安定与度冷丁,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收缩。
(129) 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可与度冷丁合用。
    5.纠正水盐酸碱失衡应积极补充体液及电解质,特别要注意血钾和血钙变化。
    6.积极抢救休克:应给予足量的输血、血浆、白蛋白及血浆代用品,可根据中心静脉压测定结果调整液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7.控制继发感染,可给予广谱抗生素。
    8.营养支持治疗:对于中、重度病人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9.外科治疗的适应证:
(130) 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131) 诊断未明确,疑有腹腔脏器穿孔或肠坏死者;
(132) 黄疸加深需解除胆道或壶腹部梗阻者;
(133) 腹膜炎经腹膜透析或抗生素治疗无好转者;
(134) 并发胰腺脓肿或假性囊肿者。
    【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和(或)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无并发症。
    2.好转:疼痛减轻,并发症缓解,仍有不同程度胰功能损害者。
    3.未愈:症状不缓解,胰功能损害严重,发生严重并发症。
    【 出院标准】
    凡达到治愈或好转标准者可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