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治疗进展较快。近年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已较成熟,确诊率逐年提高。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内科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治疗、中药排石等都有长足发展。但仍存在许多困难,有必要进行探讨。
1 病因
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约16.1% 〔1〕 ,几乎全是胆红素钙石,由胆红素、胆固醇、脂肪酸与钙组成。可为双侧肝内胆管结石,也可限于左肝或右肝,左肝内胆管结石较右肝多见。
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与细菌感染、胆汁滞留有关。大肠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都有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力,可将结合胆红素水解为不结合胆红素,后者不溶于水,与胆汁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胆红素钙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与肝内胆管狭窄、扩张并存,因此有胆汁的滞留。狭窄于两侧肝管均可见到,以左侧多见,也可见于肝门左、右肝管汇合部。少数病例仅有肝内胆管结石并无胆管狭窄。
2 肝胆管的解剖
左右肝管汇合形成肝总管。右肝内胆管分为右前叶肝管、右后叶肝管;左肝内胆管分为左内叶肝管及左外叶肝管。肝内胆管结石易发生于左肝管起始部,肝管狭窄伴管腔扩张、堆积结石。还多见于右前、后肝管汇合成右肝管开口处,胆管结石堆积 〔1〕 。正常胆道在PTC、ERCP时直径0.7~1.0cm,管径1.0cm考虑胆道梗阻,病因为胆管结石、肿瘤、乳头良性狭窄等。肝内胆管轻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下。重度狭窄指胆管最大直径超过最小直径1倍以上。
3 临床表现
(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疼痛不明显,发热、寒战明显,周期发作。(2)放射至下胸部、右肩胛下方。(3)无黄疸。(4)多发肝内胆管结石者易发生胆管炎,急性发作后恢复较慢。(5)肝大、肝区叩击痛。(6)多发肝内胆管结石者,多伴有低蛋白血症及明显贫血。(7)肝内胆管结石广泛存在者,后期显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4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办法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胆道X线检查、CT、PTCD、ERCP、胆道子母镜、MRCP、胆道镜等。
4.1 B超 B超为无创性检查,便利易行。因此,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首选B超。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受肠道气体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优于肝外胆管结石。诊断正确率70%~80%。但肝内胆管分支较多,不认真扫描易漏诊,而且还要与肝内钙化点相鉴别。B超对肝内钙化点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困难在于,假如肝内点状、团状回声,其后若有声影,并不是典型的条索状回声膀胱结石的治疗,其后拽有声影,那么单纯依赖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比较困难。应结合其它手段综合判定。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典型的图像是条索状回声,其后拽有声影,其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可为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及并发的胆管狭窄所致。有报道 〔2〕 术中B超的应用(术中于肝脏面、膈面全面超声扫描)可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率达91%,残石率降至9%。
4.2 胆道X线检查
4.2.1 静脉胆道造影法 造影剂经静脉注射或滴注进入血循环,80%与血浆白蛋白结合,10%与红细胞表面的蛋白结合,循环至肝,与肝细胞小分子蛋白结合,由胆汁排出。常用造影剂有胆影钠、胆影葡胺、碘甘葡胺等。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过敏反应、肝肾功破坏等。轻度副反应率5%~20%,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效果较差。随着ERCP及PTC的应用,临床较少用此法。
4.2.2 术中胆道造影 可分为术中穿刺胆总管法,经肝内胆管法、“T”形管法等。对肝内胆管结石,采纳非手术治疗者不适用,但适用手术切除胆囊,术中造影诊断肝内
胆管结石。其中“T”形管法是胆囊手术中,切开胆总管,清除胆总管结石,作“T”形管引流。术后可经“T”形管注入泛影葡胺,察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的病情是否存在,图像清楚,对诊断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意义。
4.3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D) PTC、PTCD穿刺路径有前路、后路、侧路三种,以侧路胜利率高,并发症少,操作方便,造影时影像清楚。对B超诊断肝内胆管结石者,PTC、PTCD有很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尤其是B超引导下PTC,成功率较高。对于未做手术,而欲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可考虑选用。
4.4 CT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没有B超、PTC等敏感,因此不作为首选方法。特殊是对结石1.0cm,伴肝内胆管狭窄和远端肝管扩张者,可以作出明确诊断。
4.5 挑选性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子母镜、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ERCP可选择性胆管造影,对肝内胆管结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清楚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肝内胆管的狭窄或远端扩张。但应注重以下几点:(1)ERCP时,注入造影剂要足够,充分显示肝内胆管,才能明确诊断肝内胆管结石。(2)在ERCP胆管显影后,可头低足高位、俯卧位,使肝内胆管充分被造影剂灌注和显影。(3)可使用带气囊的导管,在ERCP胆管显影后,把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部位的气囊充气或充水,堵住乳头,使造影剂不会流入肠道,肝内胆管充分显示。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价值较大。
最近,有学者报告 〔3〕 ERCP双重造影可提高胆囊结石的诊断。方法是在ERCP胆管显影后,注入适量的空气。对肝内胆管及其2级分支充盈良好,预计对肝内胆管结石应有较好的影像显示。对未切除胆囊的患者,注入空气约5~10ml,若胆囊已切除的患者,注入空气约2~3ml。
胆道子母镜是通过母镜的活检管道放入较细的子镜。母镜的活检管道直径5.5mm,子镜的外径4.5mm。只用母镜行ERCP,然后对十二指肠乳头做高频电切(ECT),普通是小切开0.5~1.0cm或对十二指肠乳头行扩张,便于子镜进入胆总管,可直接查看胆总管、1~2级肝内胆管。可判断肝内胆管结石是否存在及大小、部位、数量,肝内胆管是否有狭窄、扩张等。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胆道子母镜较珍贵,易损耗,不易普及。
胆道镜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三种方式。术前胆道镜是光做PTC,每周更换较粗的导管,5~6周后窦道形成。然后从窦道进镜,直视肝内胆管,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肾结石应留意什么。术中胆道镜是在手术中切开胆总管,从切口进镜 观察肝内胆管结石并行取石治疗。术后胆道镜是经手术后“T”形引流管形成的窦道进镜(一般术后6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并治疗。胆道镜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明确的诊断及治疗价值。
4.6 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不同于ERCP的全新的检查方法,属无创性检查,不需要做十二指肠镜即可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但MRCP影像清晰度略逊于ERCP,有待于技术上的改进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价格较贵,不易普及。总之,B超、ERCP、胆道镜等方法诊断价值较大,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尤其是ERCP和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高于B超。在B超检查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后,应常规进行上述方法的检查,可排除B超的误诊,也可在胆道镜直视下取出结石。
4.7 辅助检查方法
4.7.1 胆道测压 通过胆道测压可以了解胆汁通过胆道排泄是否正常。对于某一分支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测压的临床意义不大胆结石微创手术。但对左右肝管接近肝门部位的结石伴胆管狭窄,可发现胆汁排泄不良,在病变上方引起胆管扩张、胆汁潴留,胆道压力增高。现在已有电子胆道测压仪精确的测量胆管内的压力,应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4.7.2 核素闪烁扫描 常用核素 99m Tc,静脉注入后经网状内皮系统摄取后,排泄入胆道。扫描时可分层、定点,获得三维图像,显示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对诊断提供较好的依据。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
4.7.3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观察动脉血管是否存在移位、受压、中断及异常血管影。对于鉴别诊断肝胆管癌、胆囊癌效果好,但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不理想。而且动脉造影要求一定的设备,操作繁琐,技术条件要求高,不作为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