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09-09-17 10:01浏览:
次
(一)肠道寄生虫病的化学药物治疗:
1 甲苯达唑 甲苯咪唑 Mebendazole
甲苯达唑是广泛用于肠道线虫病的治疗 取得较好效果。目前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的驱虫药 。甲苯达唑对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均有效。除成虫外 甲苯达唑对肠道线虫的幼虫和虫卵亦有杀灭作用。甲苯达唑可直接抑制线虫摄取葡萄糖 导致糖原消耗和三磷酸腺苷形成不足 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 从而达到缓慢杀虫作用。临床应用治疗蛔虫病的剂量为 100 mg /次 1 日 2 次 连服 2~3 d 治疗钩虫病和鞭虫病为 100~200 mg /次 1 日 2 次 连服 2~3 d。治疗蛲虫病为顿服 200 mg 治疗粪类圆线虫病 300 mg /次 1 日 2 次 连服 3d。对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感染 可用300 mg /次 1 日2 次 连服 3 d。旋毛虫感染 每次100 mg 天天3~4 次 疗程7~10 d。在现场大规模或集体治疗时 可用 200 mg /次 1 日 2 次连服 2d 或用 500 mg 1 片 顿服。甲苯达唑口服吸收较差 生物利用度低 故不良反应较少或稍微 偶见轻度头昏、腹痛或腹泻 无需处理即自行消失。极少数人可出现过敏反应或中性粒细胞减少。重度蛔虫感染的人群在服用甲苯达唑后 可引起蛔虫游走 从口腔中吐出蛔虫。因此在治疗重度蛔虫病时 最好和噻嘧啶伍用为好。孕妇、哺乳期妇女和 2 岁以下儿童、有癫痫史者禁用。
2 阿苯达唑 丙硫咪唑 Albendazole
阿苯咪唑是苯丙咪唑类的一种新化合物 继甲苯达唑后的一个广谱抗肠道寄生虫药物。对多种肠道线虫和绦虫病有效 对华支睾吸虫病和包虫病均有治疗效果。阿苯达唑口服后自肠道吸收。通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很强 故在血液中未能测得原药。主要代谢产物为阿苯达唑亚砜和阿苯达唑砜。口服 0.5 h后在体内各组织中浓度很高 60~90 min 后血液浓度达高峰 24 h 绝大部分消失 肾脏是排泄的主要途经 。阿苯咪唑不仅对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染有良好治疗效果 而且对虫卵、幼虫有杀灭作用。并对华支睾吸虫病、猪带绦虫病、脑囊尾蚴病和细粒棘球蚴病、旋毛虫病、粪类圆线虫病、蓝氏贾第鞭毛虫病等均有相称治疗效果。蛔虫感染和蛲虫感染治疗剂量为 400 mg 服 儿童减半。钩虫感染和鞭虫感染 400 mg/ d 连服 2~3 d 为宜。粪类圆线虫感染 400 mg 顿服 连用 5~6 d 或每天 400~800 mg 连服 3 d 为 1 个疗程。如未治愈 1~2 周后复治 1 次。旋毛虫感染采用每天 24~32mg/ kg 分 3 次服 5~7 d 为 1 个疗程 必要时间隔 2 周重复 1~2 个疗程。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膜壳绦虫感200mg 1 日3 次 3 d为 1 个疗程。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 每天 15~30 mg/kg 分 3 次服 10 d为 1 个疗程 间隔 2~3 周 可进行第 2 个疗程。脑型囊尾蚴病剂量为18~20 mg/ kg ·d 分3 次服 10 d为1 个疗程 视病情轻重可间隔 2~3 周后 重复 1 个疗程 一般约重复 2~3 个疗程。华支睾吸虫病剂量为 10~20 mg/ kg ·d 2次分服 7 d为 1 个疗程 近期虫卵阴转率约 80 %~100 %。有报道阿苯咪唑总量 60 mg/ kg 和 84 mg/ kg 等于用 10 mg/ kg、14 mg/ kg每日2 次 疗程3 d 近期疗效为88 %和94 %疗程较短 适用于现场集体治疗。蓝氏贾第鞭毛虫病剂量每天 20
mg/ kg 3 次分服 连续 3 d 或每天顿服 400 mg 疗程 5 d 疗效90 %以上。阿苯咪唑治疗肠道线虫感染者 常规口服剂量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少数患者有短暂的头晕、腹痛和腹泻 大多不经处理可自行缓解 2 岁以下儿童和孕妇忌用。
3 噻嘧啶 双萘酸噻嘧啶 Pyrantel pamoate
噻嘧啶为去极化神经肌肉阻断药 能抑制蛔虫的胆碱酯酶 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 使虫体麻痹 停止活动后随粪便排出体外。临床应用蛔虫感染为 10 mg/ kg 顿服 儿童按 5~10mg/ kg计算。晚间顿服 虫卵阴转率为85 %~95 %。钩虫感染成人剂量按10 mg/ kg 每日1 次 睡前顿服 连服3 d。儿童按10 mg/ kg 计算 每日 1 次 连服 3 d。蛲虫感染常用剂量 10mg/ kg顿服 连服 2 d。此药口服后吸收很少 故药物反应少而轻微 不用特别处理可恢复。孕妇、急性肝炎、冠心病和严峻胃溃疡者慎用。
4 酚嘧啶 间酚嘧啶、羟嘧啶 Oxantel
酚嘧啶口服吸收较差 因此在小肠和结肠内的浓度高。对鞭虫感染有良好疗效。但对蛔虫、钩虫基本无效。治疗鞭虫病的剂量为 20 mg/ kg 1 日 2 次 连服 2 d 驱虫疗效为 70 %~80 %。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一般为一过性反应 如少数病例出现头昏、恶心、腹痛等现象 但无需非凡处理均可自行缓解。孕妇和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服用。
由于酚嘧啶对鞭虫驱治教好 但对钩虫、蛔虫无效 故杭州制药厂把噻嘧啶 150 mg和酚嘧啶 150 mg混合制成双色片 按每种药物 3~4 mg/ kg 1 日 2 次 连服 2 d 对蛔虫、钩虫和鞭虫混合感染有较好疗效。
5 伊维菌素 lvermectin
伊维菌素是一种放线菌属新种产生的大环内酯产物 伊维菌素系广谱驱虫药 对丝虫、蛲虫、蛔虫、鞭虫和钩虫
感染均有效且低毒 。伊维菌素剂量为 0.1~0.2 mg/ kg顿服。治疗蛔虫感染单次口服 6 mg 1 片 蛔虫卵阴转率达 97 %~100 %。治疗鞭虫感染 成人 单次口服 12 mg 虫卵阴转率为 68 %~75 %对蛲虫和钩虫感染均有治疗效果 但虫卵阴转率不理想 效果次于阿苯达唑。
6 三苯双脒 Tribendimidine
三苯双脒药物在各个组织中分布多少 依次为脾、肺、肠、胃、心、肝、肾、肌肉、脑和脂肪 给药 4 h 各组织脏器的药物分布明显下降。主要从尿中排泄 自粪便排泄很少。三苯双脒对雌雄大鼠的生育能力无影响 无致畸作用 无诱变作用。钩虫感染 200、300 和 400 mg 顿服 虫卵阴转率分别为52 %、77 %和 86 %同时用阿苯达唑 400 mg 顿服进行比较 阿苯达唑的虫卵阴转率为 66 %。蛔虫感染 300 mg 顿服 虫卵阴转率为 96 %阿苯达唑 400 mg顿服 虫卵阴转率为 98 %效果相仿 但前者剂量为 300 mg 比阿苯达唑少用 100 mg。鞭虫感染 400 mg顿服 连服3 d 阿苯达唑400 mg连服3 d 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29 %和 62 %。三苯双咪疗效差于阿苯达唑。蛲虫感染 400 mg顿服和阿苯达唑 400 mg 顿服 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0 %和 95 %。三苯双咪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且程度轻微 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服药后 8 h~12 h 即可排虫 第 3 d 基本排净。
7 复方制剂应用
为了克服单种药物驱虫作用的不足 用 2 种药物配伍 可增强协同作用 提高驱虫效果。
7.1 复方甲苯达唑 Mebendazole composite 由陕西汉江制药公司 1985 年试制成功 为粉红色压制片 每片含 C型甲苯达唑 100 mg 盐酸左旋咪唑 25 mg。主要用于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病及其混合感染的治疗。驱蛲虫 1 片顿服 4 周后可复用1 片 驱蛔虫、鞭虫 每日 2 次 每次 1 片 连服 3 d。4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均按上述剂量。
复方甲苯达唑克服了单用甲苯达唑引起蛔虫游走而口吐蛔虫的不足 同时因口服吸收较少 不良反应轻。
7.2 复方阿苯达唑 Albendazole composite 商品名“塞特斯”由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 成都亨达制药厂等单位共同研制成功 1995 年后供临床应用。复方阿苯达唑片 每片含阿苯达唑 67 mg 双羟噻嘧啶 250 mg 驱虫作用较快 克服了单用阿苯达唑排虫缓慢的不足 未发生蛔虫游走和穿孔所致的不良反应。蛔虫和蛲虫感染成人及 7 岁以上患者 2 片/次顿服。钩虫和鞭虫感染 3 片/次顿服。2~6 岁儿童剂量可以减半。孕妇哺乳期妇女及 2 岁以下患者、肝功能不全者禁用。治疗肠道寄生虫病 尤其是大规模或集体性线虫病的治疗 药物的有效、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特殊是群体治疗 如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必须有组织的进行宣传 严格把握禁忌症 妥善处理少数病例的不良反应 以免产生群体性癔症样反应 确保驱虫工作安全进行。
(二)肠道驱虫六点注重事项:
肠道驱虫一般是指驱钩虫、蛔虫、鞭虫、蛲虫等肠道寄生线虫。这些寄生虫在人群中的感染率较高,尤其是青少年中感染率更高,因而要及时服用驱虫药。儿童一年四季可遭受寄生虫虫卵感染,但夏天机会最多。而夏天感染的蛔 虫卵只有到了秋天发育为成虫才能被驱除。所以,金秋驱蛔虫正当时。在使用驱虫药时,请留意以下几点:
1.目前我们应用肠道驱虫药对肠道线虫效果较好,而对虫卵、幼虫的消灭不彻底。“漏网者”在1~3个月后又可发育为成虫。所以3个月或半年后再服一次驱虫药,即可消灭那些“漏网分子”,又可对再感染的寄生虫有驱虫作用。
2.少数蛔虫感染较严重的患者服驱虫药后可引起蛔虫游走,造成腹痛或口吐蛔虫,甚至可引起窒息,此时应及时向医师咨询。
3.空腹服药可增加药物与虫体的直接接触,增强疗效。
4.怀孕或哺乳女妇不宜使用驱虫药;两岁以下儿童禁用驱虫药。
5.肠虫清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可用于单独或混合肠道寄生虫感染。该药之所以规定两岁以上的患者都需要服用两片剂量,是因为肠虫清在肠道吸收较少,不易在体内蓄积,口服后95%不吸收,24小时内由粪便排出。因此服用肠虫清,小儿不减量。
6.集体驱虫是清除传染源的较好方法,应提倡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服驱虫药,即对已感染者进行集体治疗,又对尚未感染的学生进行防备性服药。彻底治疗这些传染源,就可有效地杜绝疾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