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五官疾病 > 文章内容

反复抗-VEGF注射治疗会引起医源性高眼压症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3-22 11:15浏览:

玻璃体内注射(IVIs)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EGF)已成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必要治疗,随后该疗法被扩展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闭塞与糖尿病引起的黄斑水肿,其应用日渐广泛。

 
尽管近期的关键研究表明,anti-VEGF药物引起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小,但2008年以来,有些学者描述了在重复IVIs之后,部分患者出现了高眼压(OHT)的表现。在玻璃体腔注射皮质类固醇疗法中,这类不良反应的表现及机制已经得到充分的描述与证实,然而在anti-VEGF治疗中,其产生机制尚未被阐明。
 
本研究纳入了193例(217只眼)接受雷珠单抗(n=196)或贝伐单抗(n=21)IVIs治疗的患者,对注射的次数、是否存在开角型青光眼(OAG)、糖尿病、YAG激光后囊膜切开、年龄和性别因素进行统计,评估在连续anti-VEGF治疗后高眼压的发生率,并探寻其风险因素。
 
图1:OAG、YAG后囊膜切开术、糖尿病与最大眼内压(IOP)的相关性。NS:无显著性差异,***p<0.001。
 
图2:最大眼内压(IOP)和IVIs数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2,r=0.25)
 
结果显示,IVIs治疗的均数为6.7&plusmn;7.1(范围1–49),其中4.6%(n=10)的患者眼压升高至25毫米汞柱以上,1.4%眼压升高至30毫米汞柱以上。有开角型青光眼的患者中OHT的发生率(12.9%)显著高于其他类型患者(p<0.001),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亚组(n=24,p=0.51)、糖尿病亚组(n=66,p=0.62)的OHT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患者中,眼压峰值与IVIs治疗次数显著相关(p=0.0002,r=0.25)。
 
表1:在IVIs治疗后出现慢性高眼压的Mainstudies统计
 
持续的IVIs治疗可能导致持续性高眼压,进而需要降眼压的相关治疗,治疗次数与眼压峰值呈正相关,既往OAG病史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因此,对接受多次IVIs治疗的患者必须定期检查与随访,予以监控。
 
(正文所有图片摘自原文)
 
原文:
 
AgardE,etc.Repeatedintravitreal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injectionscaninduceiatrogenicocularhypertension,especiallyinpatientswithopen-angleglaucoma.CanJOphthalmol.2015,50(2):127-131.
 
短评: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anti-VEGF类药物在眼科的应用日渐广泛,从最初的wAMD扩展到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更进一步应用于青光眼、葡萄膜炎、角膜疾病等领域。早期关于抑制VEGF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怀疑,在近乎奇迹般的临床效果前烟消云散。然而,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仍然有部分研究关注于anti-VEGF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类文章,虽然不是所谓的“新进展”,却更有助于指导临床中anti-VEGF的使用,从而在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