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内科疾病 > 文章内容

甲亢治疗的三个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2-08-02 08:36浏览: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的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我国发病率约为1.2%。

 
目前甲亢主要有三种治疗方法,包括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核医学科131I治疗、外科手术治疗。
 
以上这些知识都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知识,在这里也不再做过多的阐述,下面来谈谈甲亢治疗的一些“细节”,看看大家平时有没有认真想到过这些问题?
 
1、甲亢产生的原因明明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碘又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为什么又可以用碘剂治疗甲亢呢?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临床上常用小剂量碘预防缺碘性甲状腺肿。
 
大剂量碘可抑制甲状腺球蛋白的水解,减少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中的量;另外还可抑制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但作用短暂;同时血液中碘过多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TSH(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导致甲状腺腺体血液供应减少,甲状腺组织退化,甲状腺激素释放减少,甲状腺萎缩变硬。故而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因此临床上主要用大剂量碘治疗甲状腺危象和甲亢患者术前准备。
 
2、抗甲状腺的药物常用的有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硫脲类主要是丙硫氧嘧啶(PTU),咪唑类主要是甲巯咪唑(MMI)。为什么在临床上用的较普遍的是甲巯咪唑片,而不是丙硫氧嘧啶?
 
不知大家平时都注意到这个问题没?无论是内分泌科医师在自己科室开药还是其它科室会诊,都会优先考虑甲巯咪唑。这可能已经成了临床上的共识,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服药方便性的问题,甲巯咪唑血浆半衰期长,每天口服一次即可,而丙硫氧嘧啶血浆半衰期短,要保持有效血液浓度必须口服2-3次;更重要的原因是丙硫氧嘧啶的肝脏毒性大于甲巯咪唑,更有报道指出丙硫氧嘧啶可引起暴发性肝坏死,是药物致肝脏衰竭的第三大原因,但需注意的是甲巯咪唑出现肝损伤时间早于丙硫氧嘧啶[1]。
 
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般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甲巯咪唑比丙基硫氧嘧啶更具有改善患者免疫异常的作用丙硫氧嘧啶[2-3]。
 
但需指出的是妊娠1-3个月、甲状腺危象选择丙硫氧嘧啶。
 
首先,甲巯咪唑更容易通过胎盘屏障,并且胎儿血液中的浓度与母亲血清中的浓度相等,可能会有致胎儿发育畸形的风险,主要是皮肤发育不全和“甲巯咪唑相关的胚胎病”,包括鼻后孔和食管的闭锁、颜面畸形,所以在怀孕前和妊娠早期优先选择丙硫氧嘧啶,避免使用甲巯咪唑。
 
而治疗甲状腺危象首选丙硫氧嘧啶是因为丙硫氧嘧啶起效快,能抑制外周组织T4转化为T3,使血清中活性较强的T3含量较快降低,很快控制甲状腺危象的症状。
 
3、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为什么起效作用慢?为什么用药后甲状腺腺体反而增大?
 
这是因为抗甲状腺药物主要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对血液中已经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作用,大约需用药一周才会缓解患者的症状,故起效慢。
 
用药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减少,刺激TSH(促甲状腺激素)大量分泌,进而引起甲状腺腺体代偿性增生,故甲状腺腺体反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