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儿科疾病 > 文章内容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20-01-09 20:42浏览:

目前,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已进入高发季节,患儿较前段时间已明显增多。其实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
 
那不同的是什么呢?
 
不同的是手足口病除了咽颊部位以外,手、足、臀部、甚至会有全身皮疹的症状,学龄前儿童多发,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家长们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于3岁以上的小朋友来说威胁不是很大,短期的表现主要是喉咙痛、高热,其中喉咙痛的表现可能要持续一周时间,高烧一般3-5天。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皮肤特征(手、足、口腔、臀部)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肠道病毒属于RNA病毒,适合在湿热环境生存,不易被胃酸及胆汁灭活,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因此发病多在潮湿闷热的季节。
 
手足口病的高发时节
 
问得好,没错,就是现在!
 
每年的4-7月、9-12月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手足口病的症状
 
手足口病发病很快,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初始一般是发热、咳嗽等感冒的类似症状,随后会在口腔粘膜等出现疱疹,在手心、脚心及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发病后一周左右恢复。
 
少数患儿病情较重、且进展快,可以引起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呼吸浅促、面色苍灰、四肢发冷等症状。若未及时救治,重症患儿可出现迅速死亡,后果不容小觑。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手足口病是传染病的一种,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人群密切接触(不干净的双手、玩具、奶瓶、餐具、衣物等)传播。
 
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儿童。成人亦可感染,但相对较少。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接种疫苗
 
建议家长给6月龄至5岁儿童可以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预防由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等,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3)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4)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
 
(5)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6)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1)轻症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西医治疗,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给予患儿充足水分摄入,适当退热(降温贴等),保证充足休息,清淡饮食,勿过热过刺激的食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等措施。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此类病人需住院观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主要措施包括降颅内压、降温、镇静、止惊、止痒等,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并注意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对症处理。
 
(3)加强日常护理
 
1)首先隔离患儿,接触者应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对症治疗,做好口腔护理。
 
3)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4)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5)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6)注意对幼儿奶瓶、奶嘴进行清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多的公共场所。
 
7)保持家庭的环境卫生,温湿度及空气流通性,对宝贝的用具、玩具、餐具每日进行常规消毒;
 
8)幼托机构每日需进行正规晨检,疑似患儿及时送医就诊,并居家隔离;发现手足口出现时,立马就医,同时避免交叉感染。
 
9)吃熟食,不可吃过冷过硬的食物,多喝开水,多洗手,常通风,多晒太阳。
 
10)勤洗手,多多宣传及操作七步洗手法。
 
在此,告知各位家属:“远离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从当下做起,从你我做起,让宝贝开心快乐的度过每一个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