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材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切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2)何首乌主要成分为蒽醌类化合物,以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
(1)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含有毒性成分,炮制方法为复制法。其主要炮制品有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 清半夏:采用辅料为白矾,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用于湿痰咳嗽,痰热内结,风痰吐逆,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姜半夏:采用辅料为...
1.含氰苷(氧苷)类化合物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此成分也是药典规定的质量控制成分,其中要求苦杏仁中苦杏仁苷不低于3.0%,桃仁和郁李仁要求不低于2.0%。 2.氰苷的性质 氰苷水解得到氢氰酸和苯甲醛,其中苯甲醛具有香气,常用来鉴别苦杏仁苷的...
(1)黄芩以根入药,呈圆锥形,扭曲,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黄芩中主要成分...
(1)狗脊为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生狗脊片:呈不规则长条形或圆形,切面浅棕色,较平滑,近边缘1-4cm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或条纹,边缘不整齐,偶有金黄色绒毛残留;质脆,易折断,有粉性。 (2)绵马贯众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精制主要是因为其溶解度、两相溶剂分配比、吸附性、分子大...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本经》) ◇作者:不详 ◇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365种 ◇版本:原书早佚,明清学者整理 ◇内容、价值: ●记载中药基本理论。四气五味、有毒 ●三品分类法:上、中、下三品。 ●现存最早的药学...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地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 ◇历史、产地、品种、产量、炮制、疗效。 ◆道地药材的形成 ◇生态环境的不同。 ◇临床疗效的长期总结。 ◆道地药材的确定 ◇临床疗效 ◇产地 ◇品种 ◇质量 ◆常见道地药材 ◇四川:黄莲、川芎、...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药物调剂、制剂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炙、修治、修制、修事) ◆药材(生药)炮制 第一节 炮制目的 ◆ 增效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疗效; ◆ 降毒 :消除、降低毒性、副作用、烈性; ◆ 改性 :改变药物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 便用 :...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性能(偏性、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第一节 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性质:寒、热 ◇程度:凉与寒,温与热 ◆确定: ◇依据:用药反应 ◇基准:病证寒热 ◆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