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临床手术 > 文章内容

专家讲解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预防

作者:来源:骨科发布时间:2021-01-14 08:32浏览:

1994年有文献首次提出近端交界性后凸(PJK)现象,直到2005年Glattes教授明确了其定义,至今被同仁广泛接受。

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定义:上端固定椎(UIV)的下终板与其上位2个椎体的上终板所形成的Cobb角满足>10°并且比术前测量值增大10°及以上。

近10年来围绕Cobb角有一些争议,Cobb角大于5°,20°,25°都有学者提议。但是多数文献还是赞成大于10°。

PJK危险因素

近端应力作用加速间盘退变

椎体“微骨折”楔形变

医源性损伤:近端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破坏“张力带”,椎旁肌剥离损伤,关节突损伤

内固定松动,周围骨质吸收,螺钉切割等

PJK病理分型

分型

A

B

C

近端交界后凸角

10-14

15-19

≥20

类型

1

2

3

病理改变

间盘与韧带病变

椎体楔形变

内植入物/骨交界处病变

最近提出了近端交界性失败(Proximaljunctionalfailure,PJF)的概念,指的是最上端内固定区域因螺钉松动、椎体骨折、滑脱不稳,显著近端交界性后凸等原因引起神经损伤、局部疼痛,硬性凸起等症状而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多由PJK进展而来,临床症状显著,影响治疗决策。

二次手术主要原因

神经损伤

骨折伴脱位

PJA>30°

滑脱>6mm

内固定物皮下突出显著

争议:椎体骨水泥强化

正方:Hart认为骨水泥强化能减低PJF的发生率,相比翻修手术成本-效益比更优。

反方:骨水泥会降低临近节段间盘的血供加速间盘退变,所导致的应力变化增加临近椎体骨折风险。

PJK的预防

对于60岁以上重度骨质疏松,尤其是女性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骨水泥强化,推荐与UIV和UIV+1椎体同时使用。尤其UIV在下胸椎的,更推荐使用骨水泥强化。

手术技巧

近端融合于PJA<5°的节段

减少内固定物的刚度和数目

截骨平面靠近远端

注意对UIV软组织的保护,UIV使用经皮微创置钉

使用横突钩或刚度变换的连接杆避免坚强固定

采用多级稳定螺钉技术

术中近端连接杆预弯出后凸曲线

术后获得适宜的矢状位平衡

确定上下固定椎技巧

▼确定上端固定椎

选择中立椎及稳定椎

保留UIV关节囊及后纵韧带

考虑UIV避免处于胸腰段

若存在明显矢状位平衡,建议融合至T10以上

需要考虑到术后胸椎后凸的改变

▼确定远端固定椎

若远端无间盘退变、椎管狭窄、节段曲线异常等,远端可固定至L4

若固定至骶骨,L5/S1建议行椎间盘融合

存在严重矢状位失衡,考虑融合至髂骨

这类患者一般骨质疏松较严重,对于骨质疏松治疗要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