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
五、内生五邪 (一)内生五邪的基本概念 内生五邪(又称内生五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在临床表现上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外邪致病相类似的五种病理变化;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内热)等;属于...
(2)亡阴 ①概念 机体的阴气大量亡失,阴气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从而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而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 ②成因 多由于热邪炽盛,或邪热久留,大量煎灼津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以致阴气严重耗伤;或大吐、大泻,或大出血等,使阴气随之大量丢失;...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的基本概念 所谓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是...
一、病机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一)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二)病机的临床意义 病机,是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二、病机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一)概念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二、体质的概念、构成、体质状况...
一、应用理气药时,须根据气滞病证的不同部位及程度,选择相应的药物。 二、气滞之证,病因各异,兼夹之邪亦不相同,故临床应用理气药时宜作适当的配伍。如肺气壅滞,因外邪袭肺者,当配合宣肺化止咳之品;如痰热郁肺,咳嗽气喘者,当配合清热化痰药。脾胃气...
清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多数清热药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穿心莲、黄连、黄芩、栀子等可不同程度地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山豆根、金银花、...
补虚药的使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虚证,而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主要适用病症: 1.气虚证 脾气血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以及肺气虚质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血汗等; 2.阳虚证 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宫冷不孕、夜尿频多,以及脾...
泻下药的分类: 1.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苦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能清热泻火。 2.润下药 本类药物多为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滑润大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适于肠燥津枯便秘。 3.峻下逐水药 本类药物苦寒有毒,泻下力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