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医中药 > 文章内容

病机-1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8-03-20 18:43浏览:

一、病机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一)病机的概念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二)病机的临床意义

  病机,是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二、病机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一)概念

  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基础理论。

  (二)主要内容

  1.疾病发生的机理:即发病原理。

  2.病变的机理:疾病发生以后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

  3.疾病传变的机理: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病理变化的联系规律。

  三、病机学说的源流

  四、病机的层次结构

  (一)基本病机(又称“病机总纲”)

  是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各种疾病病理变化中共同性的一般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二)系统病机

  即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三)类病病机

  即研究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和三焦病机等。

  (四)疾病病机(亦称“个病病机”)

  即研究某一具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感冒病的病机、哮喘病的病机、痰饮病的病机、疟疾的病机等。

  (五)证候病机

  即研究某一具体证候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规律。如脾胃湿热证的病机、痰饮蕴肺证的病机、肝气郁结证的病机等。

  (六)症状病机

  即研究某一种症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如疼痛的病机、发热的病机、健忘的病机等等。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概念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正之间相互斗争,双方在力量对比上所发生的消长盛衰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和实的概念

  (1)实,是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邪气盛则实”)。

  (2)虚,是指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

  2.实证和虚证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征及常见的情况

  (1)实证

  a.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病理反应强烈。

  b.临床表现特征是: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不通的症状和体征。

  c.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或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或实火(热)炽盛的病证。实证多见于体质较壮实的患者。

  (2)虚证

  a.病机特点是:正气虚弱而邪气不盛(或邪气已经祛除,只是正虚未复),邪正斗争不激烈,病理反应不强烈。

  b.临床表现特征是:出现一系列衰退、不足、不固的症状和体征。

  c.虚证常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的病人;或外感病的后期;或各种慢性病证;或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使正气急性亡脱之后。

  3.虚实错杂

  (1)概念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2)形成原因

  ①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

  ②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

  ③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

  (3)常见类型

  ①虚中夹实。

  ②实中夹虚。

  4.虚实转化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5.虚实真假

  (1)概念

  是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某些临床表现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相符合的病理状态。

  (2)主要类型

  ①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

  ②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向好转或痊愈方向发展。

  2.邪去正虚:多见于重病的恢复期。

  3.邪盛正衰:疾病向恶化、危重,甚至向死亡方面转归。

  4.邪正相持: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5.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一般多见于疾病的后期,且常是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经久不愈,或遗留某些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