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0-15 22:00浏览:
次
4 Dnase I 足纹分析
蛋白质精确结合位点的研究方法。Dnase I 可以切割DNA中磷酸二酯键,而结合蛋白质的DNA免于Dnase I水解,不能被切割。
方法:选择性末端标记DNA片段,加入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后加入Dnase I ,形成1个碱基的梯度,而蛋白质结合部位,留下空白。
5 随机PCR
随机PCR可以模拟体内DNA-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动态地观察DNA-蛋白质的结合情况。
随机PCR试验的步骤
1)合成寡核苷酸:随机序列区域
2)标记核酸成探针
3)进行多次凝胶滞后实验
4)确定特异性探针后,进行克隆和测序,统计随机序列区域各碱基出现的数量,
动态确定蛋白质结合部位。
6 核酸-蛋白质杂交
southwestern杂交。鉴定蛋白质与DNA特异性结合,确定结合蛋白质的分子量
7.蛋白质-核酸紫外交联法
DNA-蛋白质复合物经紫外线照射后,导致交联。交联的部位在DNA的嘧啶碱基和蛋白质的多种氨基酸的侧链基团。
紫外交联使DNA上的标记转移到蛋白质上,进而可利用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
七、蛋白质组及其质点的分离与分析
1 二维电泳(2-DE)
目前最有效的蛋白质分离技术。它包括等电聚焦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前者根据电荷的差异,后者根据分子量不同将各种蛋白质和成分分离。
维电泳的原理
1)等电聚焦电泳:
两性电解质含有脂肪族多氨基多羧酸,在电场中形成稳定的PH梯度,当蛋白质电泳到其等电点处,净电荷为0,停留在此位置,进而将蛋白质分离开。现建立一种新的 IEF,使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PG-IEF),它的分辨率比传统IEF具有更高分辨率,分辨率可以达到0.001pH。
2)SDS-PAGE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是一种去污剂,从而使蛋白质获得负电荷,因此屏蔽蛋白质,因此电泳迁移率仅与分子大小相关。
2-DE步骤:样品制备、蛋白质的溶解、变性、还原以及去除、蛋白质杂质,IPG胶制备、双向电泳、蛋白质的染色
蛋白质染色:
1)考马斯亮蓝染色:蛋白质常用的染色方法,灵敏度比银染低,但利于蛋白质的图谱分析。
2)银染色:是一种灵敏度高、分辨率好、应用广泛的方法。缺点是银染条带与蛋白质量不成比例,不便于蛋白质图谱分析。银染时常常造成蛋白质末端封闭,不能进行序列分析。
2.蛋白质芯片技术:
将蛋白质固定在硅物质表面,通过大分子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进行检测.
3.质谱分析技术
原理:将样品离子化,根据不同的质量和电荷差异确定分子量的技术。
应用:1)蛋白质序列分析:质谱形成的肽离子为母离子,与惰性气体碰撞,使肽链中肽健断裂,性成一系列碎片,进行序列分析;2) 蛋白质修饰分析
八、 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
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结构:核磁共振、圆二色谱法、荧光光谱法等测定晶体蛋白质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法、小角中子衍射法。
九、蛋白质数据库
(一)蛋白质序列数据库
1.SWISS-PROT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文献、分类等。
http://www.ebi.ac.uk/swissprot
2.PIR和PSD数据库:最大的数据库
htpp://pir.georgetown.edu
(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
1.蛋白质数据仓库(PDB):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X光晶体衍射和核磁共振)
http://www.rcsb.org/pdb
2.蛋白质结构分类数据库(SCOP):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http://scop.mrc-lmb.cam.ac.uk/scop/
3.PROSITE数据库:提供蛋白质位点和序列模式
http://www.expasy.ch/proside/
十、蛋白质组学研究:
1 用于疾病诊断的研究
2 发病机制的研究
3 致病菌耐药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