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物医药 > 文章内容

粘膜病病毒-瘟病毒属

作者:中华医学网发布时间:2017-10-15 18:45浏览:

瘟病毒属(?Pestivirus?)?

瘟病毒属包括粘膜病病毒群的病毒以及猪瘟病毒和羊边界病病毒。病毒 粒子呈圆形, 有脂蛋白的囊膜,在细胞浆内增殖和发育成熟,是最小的有囊膜的RNA病毒(直径约40nm), 内含非螺旋状的、有可能是二十面体对称的核衣壳。基因组为单分子的单股RNA, 本身 就可作为信息RNA(mRNA)。瘟病毒不能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增殖。 血清学上与本属内 的病毒呈现交叉反应,但与黄病毒科其它属的病毒成员没有交叉关系。



(一) 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ovine virus diarrhea?mucosal disease virus)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欧美各国奶牛和肉牛群的常发病。本病主要发 生于牛, 犊牛更易感。牛群中的 抗体检出率极高,因此可能普遍存在轻症或隐性感染。通常是发病 率高,死亡率低。但在急性发作型,死亡率甚高。?  临床症状为高热,白细胞减少,沉郁,不食,下痢,大量流涎,减奶以至停奶,反 刍停止,结膜炎,口腔粘膜充血并出现烂斑。孕牛可能流产。鼻道内流出大量粘液性分泌 物。因此易与牛瘟、传染性鼻气管炎、副流感以及其它一些呼吸道疾病混淆。?  新生犊牛经常发生致死性腹泻,并常可由腹泻物中分离到病毒。?  曾有猪、绵羊、山羊和多种野生反刍动物自然感染的报道。?  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呈世界性分布,广泛存在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 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以及非洲和欧洲的许多养牛发达国家。?  我国自1980年在吉林省发现本病并分离出病毒以来,已在至少15个省、市、自治区 查出抗体或分离到病毒。?王新平等对内蒙、吉林、宁夏等不同地区的牛、羊、鹿群进行了病原学调查,结果发现 牛病毒 性腹泻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16?5%~89?0%、14?6%~83?3%、19?6%~44?4%,表明本病 在国内某些地区存在严重感染。?

  1.历史?  1946年,在纽约州首先报道一种以消化道溃疡和下痢为特征的牛的疾病 ,后来 称为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描述了一种类似的临床和病理综合症,口腔出现烂 斑,许多病牛死于出血性肠炎,当时叫做粘膜病。此后在美国许多州都有类似疾病发生, 并且分离到了病毒。?  1959年,Gillespie和Baker两氏鉴定了美国的两株病毒——纽约(New York)株和 印第安纳(Indiana)株,结果证明是同一个型的病毒。1960年,Gillespie等又分离到 一个俄勒冈(Oregon)C?2?4V毒株。此株病毒可在牛肾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 被定为 标准毒株,用于腹泻?粘膜病的血清学和病毒学研究以及实验诊断。 随后在世界各地相继 分离到许多病毒株。对上述所有毒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证明: 俄勒冈C?2?4V毒株制 备的抗血清可以中和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各个分离株。这就充分说明粘膜病和病毒性 腹泻是同一种病毒引起的。1971年, 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 膜病”,简称BVD?MD。引起BVD?MD的病毒又称BVDV或BDV。????

?  2.形态和理化学特性?  病毒粒子略呈圆形,直径40~60nm,囊膜表面有10~12nm环形亚单位。  病毒对乙醚、氯仿以及pH3?0敏感。Coggins测定病毒粒子在蔗糖密度梯度中 的浮密度是1?13~1?14g/cm?。病毒粒子的沉淀系数是80~90S。?  病毒核酸分子量MW≈4?3×10?6Da(≈12?5kb),其3'端无poly(A)尾, 序列分析表明 仅含有一个能编码约4 000个氨基酸多聚蛋白的大ORF。 基因 顺序为5'?p20?p14?gp48?gp25?gp53?p125?cp54 /p80?p10?p30?p133(p58/p75)? 3 '。 对致细胞病变型BVDV, 一种可变的宿主细胞小核酸片段可能结合在病毒基因组的一个特 定区域(p54)。这种插入可使ORF仍保持不变。?  病毒在56℃灭活,MgCl?2不起保护作用。 病毒在低温下稳定,真空冻干的病毒可在- 60℃~ -70℃温度下保存多年。?  大多数学者认为BVD?MD病毒没有血凝性,但也曾有某些毒株能够凝集恒河猴、猪、绵 羊和雏鸡红细胞的报道。
?  3.培养 ? BVDV的组织培养宿主范围相当广,因此经常导致培养细胞污染 来自血清 的BVDV,而且常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故在用组织细胞培养BVDV时,一定要检测细胞及血 清中是否已污染BVDV。实验室内常用牛肾继代细胞株(MDBK二倍体细胞株)增殖病毒及制造疫 苗。?  某些BVD?MD病毒分离株可在不同的组织培养系统中产生细胞病变,但多数毒株不产 生细胞病变,例如纽约?1株病毒在胎牛皮肤肌肉细胞或胎牛肾细胞中增殖时不产生病变, 印第安纳46株病毒和Saunder株病毒在胎牛肾细胞中生长也无病变。 这些不出现细胞病 变的毒株,可用已知的产细胞病变毒株进行蚀斑干扰试验或者应用新城疫病毒的强化法 (END法)以及免疫荧光技术等进行鉴定。俄勒冈C?2?4V株病毒则有产生细胞病变的能力 。?  某些毒株产生的细胞病变较快,且可完全毁坏细胞单层,主要表现为细胞变圆,细 胞核固缩到边缘,包浆内出现大量空泡,细胞逐渐脱落,细胞单层呈网状,最后大部分 或全部细胞从瓶壁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