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0-13 19:41浏览:
次
必须浸泡足够的时间以使凝胶充分溶胀。两种方法中,沸水浴溶胀不但节省时间,还可以杀灭凝胶中污染的细菌并排出网眼中气体。
凝胶溶胀后,需用蒸馏水洗涤几次,每次应将沉降缓慢的细小颗粒随水倾倒出去,以免在装柱后产生阻塞现象,降低流速。洗后将凝胶浸泡在洗脱液中待用。
一支层析柱中应该装入的干胶量可以用下法推算:称取1g所需型号的葡聚糖干胶,放在5ml量筒中,用室温溶胀的方法充分溶胀,观察溶胀后凝胶的体积。然后在层析柱中加水到所需柱床高度,将水倒出,量取柱床体积。根据1g干胶溶胀后的体积和所需柱床体积,即可推算出干胶的需要量。
(2)装柱 将层析剂装入柱中进行层析的方法称柱层析法。作层析用的柱子称层析柱。层析柱有玻璃和透明塑料的两种。柱子的一端为进口,另一端为出口,出口端底部有烧结玻璃砂板或尼龙布,能阻止层析剂流出,溶剂则可流过。如果没有市售的层析柱,可以选用粗细均匀,长短合适的玻璃管,在两端塞上合适的胶塞,胶塞中插人细玻璃管,在一端放一层尼龙布为出口,即可作为层析柱使用。层析柱的长短粗细根据实验的目的而定,一般说来,凝胶层析时柱越长,分离效果越好。但柱过长,层析时间长,样品易稀释造成扩散,反而影响分离效果。柱的内径不宜较细,直径1cm以下的柱易发生“管壁效应”,即柱中部分的物质组分移动较快,管壁周围的则移动较慢,造成分离混乱。当然柱的内径也不宜过粗。
凝胶层析中,在把小分子物质(mw<1 500),如无机或其他物质与大分子物质 (mw<20 000)分离时,层析柱的体积一般约为样品的4–10倍,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为5:1至15:1之间。这类柱也称为“脱盐” 柱,常用网孔很小的凝胶如G–25。用以将生物大分子物质彼此分开的分级层析柱,体积应为样品体积的25~100倍。柱长度与直径的比例为 20:1~100:1。
装柱的操作过程如下:将层析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打开柱下口开关。将溶胀好的凝胶放在烧杯中,使凝胶表面上的水层与凝胶体积相等。用玻璃棒搅匀凝胶液,顺玻璃棒灌入柱内。此时柱下口一边排水,上口一边加入搅匀的凝胶,可见凝胶连续均匀地沉降,逐步形成凝胶柱。当到达所需凝胶柱高度时,立即关闭下口,待凝胶自然沉降形成凝胶柱床。凝胶柱床一般应离柱顶3~5cm,并覆盖一层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