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网
发布时间:2017-10-13 17:48浏览:
次
凝胶 |
胶浓度(%) |
线状DNA分子的有效分离范围 |
溴酚兰* |
琼脂糖 |
0.3 |
5~60 (kb) |
|
|
0.7 |
0.8~10 |
|
|
0.9 |
0.5~7 |
|
|
1.2 |
0.4~6 |
|
|
1.5 |
0.2~4 |
|
|
2.0 |
0.1~3 |
|
PAG |
3.5 |
100~2000 (bp) |
100 |
|
5.0 |
80~500 |
65 |
|
8.0 |
60~400 |
45 |
|
12.0 |
40~200 |
20 |
|
15.0 |
25~150 |
15 |
|
20.0 |
6~100 |
12 |
*指迁移率与染料相同的双链DNA片段的粗略大小 (核苷酸对)
3、电场强度和电场方向:
低电压时,线状DNA片段的电泳迁移率与所加的电压成正比,通常凝胶电泳的电场强度不超过5V/cm凝胶。随电场强度增加,高分子量的DNA片段的迁移率将以不同的幅度增加,使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缩小。对于大分子量真核基因组DNA片段的电泳常采用0.5~1.0V/cm电泳过夜,以取得较好的分辨力和整齐的带型。如果电场呈周期性变化,各种分子量的DNA片段为适应新的电场变化所需的时间将不同,分子量越大,则所需的时间越多。因此可以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离极大片段的DNA。
4、电泳环境
缓冲液的组成和离子强度直接影响迁移率。Tris-Cl缓冲体系中,由于Cl-的泳动速度比样品分子快得多,易引起带型不均一现象,所以常采用含EDTA的Tris-醋酸(TAE)、Tris-硼酸(TBE)和Tris-磷酸(TPE)三种缓冲体系。传统最常用的是TAE,但其缓冲能力很低,长时间电泳需要正、负电极贮液槽之间进行缓冲液循环,并经常更新TAE。TBE与TPE有较高的缓冲能力,现多用,但因TBE中硼酸易与琼脂糖形成复合物,在短时间(≤5h)琼脂糖凝胶电泳时,常用TAE,而在PAGE中常用TBE。双链线状DNA在TAE中迁移速率比TBE或TPE中快将近10%,但各个缓冲体系的分辨能力几乎相同,(对超螺旋DNA,在TAE 中的分辨率比在TBE中的更好)。凝胶电泳后要回收DNA片段,不宜采用TPE缓冲体系,这使DNA片段含较高的磷酸盐、易与DNA一起沉淀,而影响一些酶反应,缓冲液中含EDTA,目的在于螯合二价离子,抑制核酸酶以保护核酸。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与样品泳动速度成反比,电泳的最适离子强度一般在0.02~0.2之间。在高速离子强度下(如误加10×电泳缓冲液),溶液导电性极高并明显产热,可能引起凝胶熔解及DNA变性。
缓冲液的pH值影响DNA迁移率,溶液的pH值远离样品等电点时,样品荷电量越多,泳动越快,核酸电泳液常用偏碱性或中性条件,使核酸带负电荷,向正极泳动。
在进行电泳时,荧光染料EB可插入到碱基中,从而增加线状和开环DNA的长度,使其刚性更强,并会使线状DNA的迁移率降15%,另外温度和碱基堆积也会影响DNA的迁移率。